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大将周瑜,是一个气量十分狭小,以致最终被诸葛亮气死。但在历史上,周瑜恰恰相反,乃是一个气量相当宏大的谦谦君子,心明眼亮的杰出的政治家。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八》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其大意是说,程普自以为年龄比周瑜大,多次凌辱周瑜,周瑜却降低自己的身份来对待程普,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佩服周瑜,对周瑜亲近敬重,于是告诉别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好像喝下醇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已沉醉。”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斩华雄、破吕布。后来,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赤壁之战,他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败曹操,之后大破曹仁于南郡。故此,他在“江表之虎臣”(《三国志》中,孙吴十二位著名将领的合称)中位列第一。
或许就在东吴崛起的初始过程中,周瑜所起的作用与程普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资历甚至于年龄也是一种财富,即在同等条件下年龄稍长者,是有理由获得他人更多的尊重也是事实。但是,在孙权当政之时,周瑜在朝廷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逐渐盖过程普则是毫无疑问之事。所以,此时的程普依然有些不把周瑜放在眼里,是没有多少道理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瑜采取降低自己的身份,对程普更多尊重和敬意,不跟他计较的做法,显然更具政治家的风范——假如他们俩矛盾升级,乃至反目为仇,那么,对于东吴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可以想象的。或者說,在曹魏的政治、军事、经济整体实力明显要高出东吴一筹的情况下,如果东吴出现“内讧”,那么,朝廷的垮塌将是朝夕之事。而深深明白这一点的周瑜,基于大局,也基于他的心胸,作出了大度而豁达的选择。
既然“史”是这样,即周瑜十分大度,具有非同一般的大局意识,可为什么到了《三国演义》中,竟然成了“小气鬼”呢?作者罗贯中的所谓“正统意识”,即以刘备为汉室之理所当然的传人,应该得天下乃是原因之一,而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让作品更好看,不惜扭曲史实,拔高一个、贬低另一个,乃是常见之事,或者说是十分常见的“艺术手法”。
所以,程普的“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可以让我们透过《三国演义》的迷雾,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周瑜。同时,它还应该能够给予我们这样的启发:想要真正认识周瑜、程普以及其他历史人物跟历史事件,我们不能只看“演义小说”“影视剧”等,而必须多看历史;而且,即便是历史,我们也必须拿出自己的眼光,边阅读边思考边鉴别,以免被历史的迷雾所误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