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有一个笼统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很显然,这个定义對于人们真切地理解文化的含义,判定什么是有文化,什么是没有文化,并没有多少帮助。倒是一些具体的事例,对于理解文化的内涵与表现,更有帮助。
例如,著名戏剧家,也是我国文化工作的老领导夏衍先生,在重病临终前,痛得非常难受。陪伴在身边的秘书赶紧说:“我去叫大夫。”就在秘书开门欲出时,夏衍先生睁开眼睛,艰难地纠正说:“不是叫,是请。”竭尽全力说完这句话,夏衍先生即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不是叫,是请。”夏老的这个纠正,令世人感动。有人评价说:这就是文化。
无独有偶。1986年的一次作家笔会上,童话大王郑渊洁被一位作家问道,你有没有看过某位俄罗斯作家的书?郑渊洁摇摇头,对方大惊:“连他的书都没读过,你怎么写作?”没读过某位作家的书就没法写作,这逻辑令郑渊洁颇为震惊。随后,郑渊洁似乎随意地对旁边的几位作家说道:“我最近在看库斯卡娅的书,特别受启发,不知诸位看过没有?”被问到的几位作家大多点头表示读过。却不曾想,郑渊洁毫不留情地揭穿说:“这个名字是我现编的。”几位想装有文化的作家,就这样被郑渊洁无情打脸。
以上两个事例说明: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既掩盖不住,也装不出来。
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玻璃大王曹德旺连小学都没有上完,却把福耀玻璃做成了业界龙头老大。对于有人说“曹德旺没有文化”,曹德旺毫不留情地反击说:“你可以说曹德旺没有文凭,但不能说曹德旺没有文化。文凭只能说明你受了多少学校教育,不能证明你有文化。你读到博士毕业多少年?我一生都在读书、学习、思考,不比你在学校念书十几年二十年学到的文化多吗?”
曹德旺所言不虚。一个能把企业做到业界顶尖的人,一个捐出百亿身家做慈善、办学校的人,一个经常登上世界高峰论坛发表见解的人,他的决策、他的言行举止、他的风采形象,没有文化的底蕴和支撑,怎么可能?在网络上看到曹德旺不同时期的视频和讲话,我觉得曹德旺中年时期的表情、形象颇为生涩、稚拙,而越到年事已高,特别是现时,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管是高峰讲坛,还是单独接受采访,其表情、动作、形象越是驾熟就轻、风度翩翩、风采照人。这大概是得益于他的文化的内在积累、浸润而产生外化的体现吧。
文化的积累需要终生的学习和不断的增值,而文化的表现却无时不在:一个家政员在因故向主家请假一个星期后,主人发现垃圾桶上套着七层垃圾袋,以便让主家每天只需取走装有垃圾的一层即可;一个飞机头等舱的乘客在离开前,将毛巾被、枕头等叠放得整整齐齐;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在街头给拉琴的表演者送钱时,不是随手一扔,而是蹲下身子,双手郑重地将钱放入琴盒之中……
有人说,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应具备四种素养: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其中,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就来自终生的学习和修行:可能是先哲之言,也可能是先贤懿行;可能缘于顺境中的启发,也可能起自逆境中的顿悟。
有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才可能有无需提醒的自觉。事实上,无论是公德的监督还是公权的约束,都不可能深入到个人生活的所有细节和情境,一个人大多数时候,只能靠自己约束自己。靠外在的管束约束自己,那是他律;靠内在的约束管束自己,才是自律的。康德说:我唯一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心中有道德律并以此约束自己,才可能有无需提醒的自觉。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情,而是做你该做的事情。没有约束的自由是放纵,一个放纵的社会不会有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来自自律,其重要基础和原因,就是为他人着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