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犹记得某年锦绣辉煌的春晚舞台上,意气风发的艺人赵文卓带领一群生龙活虎的功夫小子虎虎生威,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演绎得激越铿锵,让人荡气回肠。梁公一百多年前发出的呐喊,国人经久不息地传颂,几乎人人都知道了“少年强则中国强”。
然而,仅止于颂唱,几乎没有人再往下想,中国少年该如何强?
与梁公的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发源”之强不同,当下的老师家长之于少年,大多唯学习成绩论英雄,考试分数高则“强”,考入名牌大学则“强”。于是乎,处于葱茏岁月中的少年青年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学习、考试,学习、考试,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辅导班作业,进重点、入名校……题海无边、孤灯为伴,终于一个个都被塑造成了“考试机器”。分数上去了,名校考上了,“乳虎啸谷”的青春朝气差不多也荡然无存了。
在他们眼中,学习强则少年强,其他皆无关紧要。除了学习,剩下的一切全由家长代劳。开学时家长肩扛手提,孩子优哉游哉跟在后面;衣服脏了打包带回家,甚至连铺床叠被这些事也由家长代劳;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家长会定期拿着拖把、扫帚到学校代孩子“值日”打扫卫生。
一些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在生活上“四体不勤”的“巨婴”就这样被培养了出来。2003年8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原因将一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劝退。据说,该同学“在生活上的所有事情却都是交给妈妈打理的,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洗脸换衣服,十多年来除了学习他就没有自己做过其他的事情。”无独有偶。2005年,辽宁沈阳市一位学霸以全市理科最高分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他虽然在学习上很厉害,但是他在生活中什么也不会做,不会换乘公交车,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衣服,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不无担忧的家长在开学前给他“恶补生活能力”课,才避免了重蹈被退学的覆辙。
在文化课成绩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字的教育目标重心都集中在一个“智”上。这个“智”实际上也是要打引号的,因为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可能只是知识,跟“智慧”的培育不可同日而语。不少中小学音乐、美术课基本算点缀,可有可无,体育课也经常被文化课挤占。放下德育和美育不论,仅就青少年体质上受到的不良影响也让人忧心。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见中新网,2019年4月29日)也就是说,我国儿童青少年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中国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另据教育部2020年对九省份部分学生的一项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仅仅半年时间学生近视率就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增加了8.2%,高中生增加了3.8%。(见光明网2020年8月27日)如此以来,本应如“乳虎啸谷”的青少年,成了养在家里“心宽体胖”的宠物猫,怎么会有“鳞爪飞扬”的峥嵘气象?
中小学生“教育营养”的不平衡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很突出。一些青少年心理素质差,精神脆弱,遇到困难或挫折要么怨天尤人,要么心灰意冷,有的还导致极端后果,令人痛心。
少年強则中国强。梁公一百多年前已经洋洋洒洒数千言将其写入亿万国人心中,处在当代中国的我们,不能再一边高声传颂一边向着相反的方向我行我素,而应该顺着梁公的思想走下去,做好下一个题目:切切实实让中国少年强起来。
王铎/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