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喜欢被赞扬,舒服而又高兴。从少到老,从民到官,从文盲到学者,大都如此。然而,并非所有的赞扬都值得高兴。
前几天,我在微信群里发一拙文,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两个点赞。看着点赞,我自己都笑了。人家这不是赞扬,而是“例行公事”。连文都没看,岂知好坏?因此,凡是应付的赞扬都不值得高兴。
一位搞书法的朋友有次高兴地说,他的作品受到了市长的赞扬。我觉得这事应“一分为二”,假如市长懂书法,朋友高兴倒也值得;假如市长像我一样,是个“书盲”,那他的高兴就有些盲目了。赞扬者的“资质”很重要,打个比方,假若朋友把他的书法大作发到微信“梁山好汉群”,点赞的若是李逵、王英、雷横之流,尽管也都是头领,也不值得高兴,乃至还有些郁闷和尴尬。点赞的若是萧让,那就值得高兴。破鼓敲三千,不如金钟撞一下,外行的赞扬不值得高兴。
但是,“萧让”的赞扬,也不一定都值得高兴,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位文友出了一本书,很想得到籍贯是本地的一位著名作家的赞扬,恰好那两天作家从大都市返乡,他提前做好了“功课”,这天作家即将登车时,他突然出现在车前,将书递了上去,作家翻了几页后说:“不错,不错。”文友很高兴,以后还把“不错,不错”的赞扬向别人炫耀。其实人家不是赞扬,而是客气话。别人给个棒槌,不能就认作针。因此,凡是客气、應景式的赞扬,都不值得高兴。
赞扬者的“资质”重要,品质也很重要。再打个比方,一位女性,假如得到了“潘金莲”的赞扬,夸她守妇道,有节操,我看这不是赞扬,而是骂人。同理,一个人若得到了董超、薛霸之流的赞扬,同样不是赞扬,而是污辱。一个人,乃至一个团体和国家,对这种人的赞扬,不是高兴的问题,而是要高度警惕,切不可轻易“笑纳”。
老家农村有一男子,近五十岁,爹娘就他这么一个儿子,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毛病,听不得一点“坏话”。爹娘老了,他却不孝顺,令二老沮丧。但也不是一点也不孝顺,用句文雅的话讲,“进步空间”很大。这天,他姑、姨、舅、叔等都聚到了他家,实际上是开他的“民主生活会”。每个人开始都赞扬他如何孝顺,还举出了例子。之后委婉地指出他还有哪些不足,希望以后要“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此时的赞扬,显然不是赞扬,而是“敲门砖”,目的是敲开批评他的大门。这位村邻若是听不出这些赞扬中的“弦外之音”,那他这几十年的干饭真是白吃了。
刁德一赞扬阿庆嫂的话,人人耳熟能详:“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没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舍己救人不慌张。”第一句应是赞扬,但整体却是阴谋,借赞扬试探阿庆嫂,从而套出新四军伤病员的去向。这样的赞扬哪能高兴?而应高度警觉、随机应变才是。阿庆嫂不愧是杰出的地下工作者,机警过人,有勇有谋,最后让对方“竹篮打水”。若换成其他“嫂”,假如沉醉于刁参谋长的赞扬,再跟着“顺竿爬”,那就坏事了。
本埠有位“非著名画家”,自己掏钱发红包,请了一些所谓名家,开了个“作品研讨会”。会上他享受了一番番轰炸式的赞扬,真是“颂歌盈耳神仙乐”。然而,这样的赞扬却不值得高兴,因为它是“钱赞交易”的产物。非但不值得高兴,而且还有几分无聊,几分可笑,几分愚昧。诸位“名家”呢?与大观园里那群“哄然叫妙”的清客别无二致。至于那些溜须拍马式的赞扬,窃以为已属精神贿赂范畴,这里就不谈了。
杨树山/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