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孙女小卉在医院上班一年多了,但一直不开心,不想当护士。说这工作光伺候人,太辛苦,想辞职另谋职业。她父母和我都不同意小卉的意见。认为她在大学学的是护理专业,毕业后经考核合格,顺利进入本市一三甲医院。当了一名白衣天使,学用结合,工作稳定。且医院离家不远,上下班方便,收入也不菲。是现今许多高校毕业生所求之不得的工作。可小卉却很不以为然,认为做护士,整天为患者打针输液,取药换药,测血压,量体温,干的尽是“侍候人”的工作,既脏又累,感觉很别扭,没意思。于是她竟未经父母同意,就自动辞职不干了,回到家里想再找份不“侍候人”的工作。
可是几个月过去了,她并未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至今仍在家中待业。昨天,她来笔者家里串门,主动谈及再就业的事。对随意辞职虽多少有些后悔,但仍强调希望不干“侍候人”的工作。我听后一时有些茫然:怎么她对“侍候”二字如此反感?这或许有认识上的误区,先必须弄清楚何为“侍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服侍”。如侍候父母,侍候老人等。可见侍候也就是服务,只是现在人们在口语中不常用“侍候”一词,而改用“为人民服务”罢了。而“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社会越进步,人们的分工越细。过去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事实上现今社会上远远不止七十二行,每一行都要有人去做,缺一不可。同时也应明白,一个劳动者,本身就有两重身份:一是侍候人,二是被他人侍候。或者说自己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他人同时又在为自己服务。就拿前文提及的小卉做护理工作来说吧,诚然,护士是在侍候患者,她们为减轻患者的病痛,使之早日康复出院,的确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从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但护士也要生活,其衣食住行也要被他人所“侍候”:你吃的粮食、果蔬及鸡鸭鱼肉等,是农民兄弟侍候你的;你穿的衣服,居住的房屋及摆设的各种家具等,是工人师傅侍候你的。还有,你走进商场购物,立即有售货员热情地来侍候你;你进理发店,立即有理发师傅含笑来侍候你;你有急事要办,在马路上一招手,出租车司机立即把车开到你的面前,很有礼貌地请你上车,将你送达目的地;你外出观光旅游,无论是乘车乘船或乘飞机,总会有驾驶员、乘务员、导游小姐等很周到地来侍候你,让你旅途安全愉快,玩得舒心惬意……总之,我们无论何时何事,都会享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服务和侍候,只是我们平时并不在意罢了。
当然,为人民服务,或者说侍候人,也要因人而异,因工作性质而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服务,面对面地侍候他人,如医院护理人员,每天为张三、李四打针吃药,测体温,量血压;理发师傅为王五、赵六理发修面,这类工作很具体,人们一目了然。另一类是间接服务,如行政管理人员,即通常说的“人民公仆”,以及科技文教工作者等,他们一般服务于社会,不具体侍候某一个人,如县长要为全县人民服务,市长要为全市人民服务,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两者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基点上是一致的。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在会见掏粪工人、北京市劳模时传祥同志时,曾深情地说:“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掏粪工人,我们分工不同,但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几十年过去了,这感人肺腑的话语,至今仍温暖着每位劳动者的心。至于科技、文教工作者,他们的科研及文艺创作成果,为的是造福全社会,使全体人民受益。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使其产量成倍、成几倍地增长,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十四亿多人吃饭、饱肚子的问题,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啊!但从本质上说,袁院士干的同样是為人民服务、侍候人的工作,与普通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并无两样。
现今,社会在飞速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也应与时俱进,随之变化。既然社会上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在服务、侍候他人,而同时又在享受他人对自己的服务和侍候,连国家主席和大科学家也不例外。作为现今就业有难度的高校毕业生,不应耻于、忌讳“侍候人”的工作。否则岂不是作茧自缚,自设障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吗?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想,很不可取。现今,正确的择业观应是首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再结合个人的实际(如专业对口、学用结合等),珍惜自己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并努力把它干好,干出成绩来。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像小卉那样在择业上走弯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