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东京残奥会乒乓球赛场上,失去双臂的埃及运动员易卜拉欣·哈麦德用嘴咬球拍,用脚抛球的画面,深深地感动了观众。有评论说:“哈麦德用行动为所有残疾者或以后可能遭受意外的人做出了榜样。”也有人说:“生活不会抛弃任何人,除非一个人放弃生活。失去的器官和功能,以及相应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代偿。失明了,可以用听觉来代偿;耳聋了,可以用视觉来代偿;失去了手,可以用脚来代偿;失去了脚也可用手来代偿。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就有可能克服天大的困难和闯开重重难关,过上幸福的人生。”
这种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首先,人与人之间外表看起来相似,内在的差距却是巨大的,没有可比性。哈麦德能做到的,其他残疾人不一定都能做到;同样的努力,不一定有同样的收获。就连哈麦德本人也无法凭意志克服任何困难。据报道,他失去双臂之后,首先尝试的是踢足球、跑步。从表面看,这两项运动似乎更适合他,但由于找不着感觉,才转而练习乒乓球。甚至,人的意志力的形成也有许多客观因素,比如天赋、教育、身体素质、成长环境等等,不是想顽强就能顽强起来。其次,假如哈麦德出生在贫困家庭,当地又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他连生活都会很困难,哪有条件去练乒乓球?其三,乒乓球训练需要场地,假如他家庭不具备条件,社区又没有相应的公共体育设施,他去哪里训练?其四,帮助一个失去双臂的人学会打乒乓球,困难和需要的时日可想而知,假如没有相应的家庭条件或社会资源,谁肯来做他的陪练和教练?
笔者担忧的是,假如有同样失去双臂的人不顾主客观条件,以哈麦德为榜样,以参加残奥会为目标,孤注一掷地投入乒乓球训练,后果会怎么样?
长期以来,人们用名人故事进行励志教育时,往往只提其困难的一面,而对其有利的条件却讳莫如深。比如,人们谈起霍金,往往只提其身体的残疾,而对其有利的因素绝口不提。比如,霍金的父母都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霍金本人的智商高达160,生病之后受到了良好治疗和照顾,科研机构还专门为其研制了价值高达100万美金的轮椅,等等。当然,更不会有人提起,霍金在牛津求学期间很不用功,因为当时的校园风气反对过分努力,将凭借过分努力而获得好成绩的同学称为“灰人”,被置于歧视链的末端……
易中天先生曾表示:“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励志,反对培优,反对成功学……”起初,笔者很不以为然,现在终于明白了,过犹不及。人们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道路上,过分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固然不可取,但过分夸大个人意志的力量,同样会给人造成误导:其一,误导人们好高骛远,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高不成,低不就,白白浪费时间精力。其二,误导人们把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个人努力不够,过度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损害身心健康。其三,误导社会和公众松懈扶危济困的责任意识。如果说,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严重残疾的人也可以凭自身努力过上幸福人生,那么,假如有残疾人不能过上幸福人生,乃至不能自食其力,只能怪其缺乏坚强意志,而不能怪怨他人。这种逻辑,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不人道的。
意志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当下,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即使是身体健全的人,要想过上体面、幸福的生活,也是很不容易的,何况残障人士?!我们鼓励残障人士自強自立,固然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要下力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慈善事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