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你所不知道的……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5890
周云龙

  

  

  央视一档“打假”的节目,宣传语令人过耳不忘:你看到的,是你想不到的。现实生活里,无需刻意“打”,只要留心“看”或“听”,可能就会发现身边一些熟悉的陌生人、陌生事,就会察觉你所不知道的某些侧面……

  譬如,挑食。

  挑食,小孩子常有的坏习惯?不一定。今天的成年人,嘴也开始“刁”了。过去爱问“吃了吗”,现在多问“吃什么”:什么有营养,什么无添加,什么不是转基因……温饱之后,人们纠结的选项越来越多了。

  大姐在上海的农贸市场谋生,一线打拼十多年,近距离窥见很多商家的幕后。上次聊天时,向她推荐本地的手工卜页(北方称为干豆腐、豆片儿),盐卤清香,口感特好。姐姐当即提醒我,什么好吃,什么就有可能搞鬼作假,多加小心!那清香味道,也是添加剂“添加”出来的!我小心地追问,那还能吃什么? 姐姐是“久病成医”,脱口而出两条实用经验,供我参考:什么都可能有毒,那就什么都吃点,不可多吃,不能盯着喜欢的一样吃,以免中毒太多;不要只挑好看、好吃的吃,那些东西,最容易作假,卖相好嘛!

  想吃的,不宜多吃?好吃的,不一定都吃?这样的“挑食”,是和食欲对着干,是与造假绕道走,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譬如,节食。

  如果晚上有应酬,有人早上就盘算着少吃点,少吃点;第二天有饭局,前一天,就有意控制酒量……目的在于避免过多摄入,吃出一身病来——现在时尚的说法叫做“饥饿疗法”。

  过去,有人也是這样做的,只是没这样说。在乡村,当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哪个村民家里有事,都要喊村民小组长和会计撮一顿。会计有点特别,据村民偷偷观察,要是有人请他吃饭,前一天晚上,会计就开始控制饮食总量,有时甚至不吃,为的是留个空肚子到第二天,可以大吃一顿。这个秘密渐渐公开,一时传为乡邻的笑谈:这人不是会计,是会算计。其实,会计应对粮油短缺的“饥饿活法”,要不断调控自己的胃肠,得有相当的定力、毅力,一般人“玩”不起来的。

  譬如,化名。

  新入职的报社记者,是个90后。跑公检法条口,稿子里经常会出现犯罪嫌疑人或是未成年人的名字。按照规定,公开报道时一般要隐去当事人真实姓名,并注明是化名,避免隐私权受到侵犯。

  化名,过去只是简单、直接地用“某”“某某”或“某某某”替代,尽可能不让公众对号入座。90后记者是怎么操作处理呢?她有一个独家秘笈:将高中、初中里,那些当年批评过她的老师的名字,挨个儿用了一遍。无辜的老师们,一键之下立马变成“犯罪嫌疑人”,成为寻衅滋事、醉驾、偷盗、强奸、杀人等等案件的“当事人”。无独有偶,电视台一位同行,业务底子薄,找关系进来的,节目怎么做都不见长进。后来,被迫离职。他通过关系又进了一家晚报,供职社会新闻部。很快,前同事发现,在他的新闻稿里,常常出现电视台领导的名字,而且都是负面报道的当事人……据说,前领导看了恨恨的,也拿他没办法,总不能去告他?怎么告?

  …………

  这是一个流行“重新定义”的时代。一方面,新词新句,“键”生“网”起;一方面,旧词旧语,内涵更迭。词义在变,词性在变,而词语变化的背后,是生活场景的不断切换,更是人心的灵活应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