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也说“哪壶不开提哪壶”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1635
陈庆贵

  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狭义大抵是说人与人之间不应提及别人的弱项或缺点;泛义则盖指对事不宜直指问题与不足。其实,无论知人论世,都该“哪壶不开提哪壶”。

  说到底,“哪壶不开提哪壶”旨在指出问题和批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开示:“如果一个人只喜欢言不由衷的赞扬,而听不进别人中肯的批评,那么这个人终将一事无成。相反,如果一个人在听得进表扬的同时,又能非常愉快地接纳别人的批评,我敢肯定这种人必定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胸怀和涵养,这种人日后必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鲁迅先生少时因为给父亲抓药而迟到,受到私塾先生严厉批评,本来他有充分理由为己辩护,但他没有选择据理力争,而是在书桌上刻上一个“早”字。自此,他时时处处凡事从早,最终上榜“世界十大文豪”。

  “哪壶不开提哪壶”,对事遵循的是问题导向。对提出问题的作用,爱因斯坦曾洞若观火地揭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能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更用亲身经历实证:“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唐太宗李世民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道,容忍名臣魏征上疏直谏,在容人纳言中开创“贞观之治”,可谓善待“哪壶不开提哪壶”释放的“红利”。

  长期以来,一方面,国人信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多栽花,少栽刺”等处世哲学,“哪壶不开提哪壶”自然缺失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职场好大喜功蔚然成风甚嚣尘上,刚愎自用拒绝批评成为不少权势者标配,“哪壶不开提哪壶”不受待见便在意料之中。春秋时期,高缭为人谨小慎微,在齐国丞相晏子手下当差三载,虽从未犯错,却被晏子辞退。晏子如是释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把他辞退了。”环顾当下周遭,胸襟气度能与晏子相伯仲者,又能找到几人?

  当然,“哪壶不开提哪壶”,还得具备发现“哪壶不开”的火眼金睛。“哪壶不开提哪壶”,固然有深厚历史文化基因和社会潜规则动因,更有我们一些人不善思考劣根和投机取巧积习。有些人之所以“哪壶不开提哪壶”,与其说是不想不敢不愿“提”,毋宁谓之压根儿就不知“哪壶不开”。胡适曾在檄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对是类种群激愤点穴:“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這都由于一个懒字。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拒绝“哪壶不开提哪壶”后果很严重。有落马“巨贪”声泪俱下地哀叹:“我多年没有听过批评的声音了,要是平时能对我多批评几句,兴许今日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古今中外,因拒绝和打压“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前车之鉴,更是前赴后继举不胜举。

  谁也无法保证“哪壶不开提哪壶”全是出于公心,对待公允理性者,自然该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待小人流氓的发难,亦未必需要“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身正不怕影子斜,脚正不怕鞋子歪,哪怕是罹遭“莫须有”批评,也大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卡耐基传授的绝招是:“虽然你不能阻止别人对你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评,但你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你可以决定是否要让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评的干扰。”

  话说回头,“哪壶不开提哪壶”,终究还是为了让“不开”的那壶“开”。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说穿了,解开“哪壶不开提哪壶”死结,还需溯源环境“哪壶不开提哪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