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楼上,电梯前、楼梯口安装了几盏声控灯,方便人们晚间出入、清理垃圾。声控灯很敬业,晚上,楼道里只要有一点响动,它就会亮起来,稍后又自动关闭。
声控灯最初出现的时候,亲眼见过几名小学生的“恶作剧”。放学后,他们进了某个楼层,便动作夸张地跺脚、拍手、尖叫,只为“喊”亮头顶上的灯。灯亮了,欢呼;灯灭了,大叫……如此循环往复,孩子们乐此不疲。声控灯,在年少的他们眼里,成了一个免费玩具,而不只是照明。
那年,母亲来省城小住。短短几日,她就已经有些焦躁不安,像被关在了笼子里。晚饭后,她一个人跑到楼道上来回转悠,那边自由、开阔些。我追出来,妈妈有些神色紧张地说,咦,灯怎么亮了?我……我不曾碰它。妈妈像闯祸的孩子一样委屈,我笑了:它自己亮的。我没法给她解释声控灯的什么原理。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楼道暗了,她又有些惊奇:哎,我不曾碰它,怎么又熄掉了?妈妈到我住的高楼上来过两次,这个镜头估计她要记住一辈子了。她50多岁才用上电灯,60多岁才看上电视机,80多岁才用起电话、洗衣机、冰箱、微波炉。——妈妈像一个留级补课的老学生,家用电器前些年才一件件给补齐了,而声控灯,应该是让她感到最不可思议的一件。
媒体的一位同行,前些年上下班都要经过一条偏僻的小巷,走出漆黑的巷子才有路灯。某天熬夜至凌晨,从小巷往外走时,旁边大院门口的灯突然亮了,她以为是门口值班的师傅听见脚步声帮她开了灯,心里好一阵暖意。后来,她把这个感动的瞬间与同事分享,同事笑得前仰后合:那是新安的聲控灯!
这个有些可笑的直觉判断,是一个误会,不过其中潜藏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方式,看似自作多情,其实心存善意。你发现没有,在职场上跌打滚爬多年后,一些年轻人已经不善于或不敢于把别人往好处想了。
常常想到声控灯被人“误用”“误解”的那些场景,我更惊喜于媒体同行对声控灯的“误会”。
面对陌生的、变化的世界,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即时反应,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总是会心怀善意、心存感激。心理学研究表明,越往好处想,心就越开,越往坏处想,心就越窄。生活大数据也显示,微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好事情常常是发生在那些微笑着的人身上。古人说: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人生道路上,固然难以排除小人、坏人一类的人物设定,不过,他们只是个别少数,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当仁不让地和与人为善的大多数站在一边,想到一起。——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做人格局:假定人们是善意的,其实是与人为善的一个起点,至少比假定恶意,我们的心态要宽容些,语态要平和些,心里也会多一份温暖与感动。
当然,善良也不是无限信任别人,甚至“你在我背后开了一枪,我依然相信是枪走了火”。人是独特的社会动物,社会制度的设计起点,应当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人心。只有以不信任和“最坏可能的想像”作为起点,才能以制度保障有好的结果。——制度的善,才是最大的可持续的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