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制定方略、颁布法令,还是出台新政、应对措施,无论是建设项目、施工图纸,还是医疗诊断、救治方案,以及囊括了世间的行行业业、方方面面,都少不了有一种“权威”意念在浸润和支撑,正是因为有了這类神似般的力量在“润物细无声”,才使得整个社会和人们,多了一些有章可循或按部就班,多了一些基本保障或行稳致远。
事实上,因为受益于诸多“权威”的贴心呵护,我们厘清了远大理想,明白了真知灼见,践行了约定俗成,练就了过硬本领,辨别了孰是孰非,收获了硕果累累,提升了幸福指数等。一言以蔽之,“权威”,就是引领相向而行的“灯塔”,就是修正丝毫偏差的“砝码”,就是扼制胡作非为的“利器”,就是为你保驾护航的“定海神针”。毫无疑问,人们希望这样的绝对“权威”,真正像一股无比巨大的伟力,时刻牢记“初心”和“使命”,一如既往地履行着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把我们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却有那么一些人,看上去似乎像个创新者权威者,可是在认知新生事物时虚荣心太重,每当看到别人有什么新鲜玩意,或是时髦话题,或是新潮做法,或是能附庸风雅、吸引他人眼球的,不问具不具备那个条件,有没有那个水平,为了装饰自己所在单位“门面”,一味地想当然,靠挖空心思,靠主观臆造,靠东拼西凑等,还大言不惭地说“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诚如斯言,让旁观者一眼就能看眀白,与其说他们是为单位、事业着想,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己或是小团体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一旦如他们所愿,就好像打下了“江山”,垄断了“码头”。于是乎,人前显贵,养尊处优,装腔作势,眼睛向上,就连走路的姿势陡然也变了模样,俨然是个大大的“权威”。至于背后利用“自身优势”往自个口袋里大把大把地装银子是否合理合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笔者所熟悉的一家报社,多年前旗下的日报和晚报,还是以客观、准确、真实的面目示人;可自从换了社长以及带来一班新锐之后,经过一番改版,报头下赫然多了“权威”“主流”几个黑体字。按理说,多了几个字就多呗,兴许是添了新人,旧貌换新颜呢!可遗憾的是,报纸三天两头出差错,前天更正来,后天更正去。尤其是所刊登的文章,今天说手机有辐射,明天又说手机有辐射是造谣;甲记者说雾霾是工厂排废气造成的,乙记者又说都是小汽车尾气惹的祸。如此,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自相矛盾,让人不知所措。如此,权威何来?
还有更甚者。某闹市区一家黄金首饰经营店,门楣下“权威鉴定机构”6个美术字金光闪闪,威风凛凛。可开业不久就因为货品来路不正,遭多人投诉,紧接着连环官司一个接着一个,没到两年时间,就传出老板“跑路”的消息……“权威鉴定”成了笑话。
其实,在我们所能目击到的范围,类似这样“拉大旗作虎皮”,靠噱头来唬弄人之事并非个别现象,如果你有闲暇时间到一些部门单位去转转就能发现,外强中干、自命不凡、夸大自个能耐的事多如牛毛。别的不说,仅打开某些单位的网站一看就知道,几年不更新业务内容,简直就是他们的“标配”了,微信公众号也是基本处于僵尸状态。凡此种种,人们不禁要问:这“权威”威在哪?
公允地讲,一个单位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给自身“加压”,甚至是提出更高要求,诸如“升级换代”,诸如达到什么标准,这些皆为好事情,这也是不甘平庸、勇攀高峰的精神体现。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自知之明,应量力而行,比如自个能吃几碗饭,自己要知晓,切莫好高骛远,忘乎所以。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在务实的当下,一个单位或部门该不该拥有“权威”的名分,或是该不该享有“权威”的声誉,并非是由哪一个部门说了算,也不是靠某个人自吹自擂挂个匾额就算了事的,而是依靠自身实实在在地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获得的果实,从而赢得人民大众广泛的认可。正如古人所云:“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 世间亦有句俗语,叫做“金杯,银杯,不如人的口碑”。因此说,衡量一个人、一个部门或单位具不具有“权威”的实际能力,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那些靠花言巧语、乔装打扮搞出来的“权威”“名头”, 最终也糊弄不了多少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