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智能手机面世后出现的新玩意儿。微信实在是太方便了:能看新聞,能看图片,能跟朋友随时联系,能跟亲朋好友视频互动。最奇妙的是,自媒体不约而同形成的合力,还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公众情绪动态,譬如在与吹哨人”和“发哨人”有关的几个事件中体现的活泼泼的舆情,这就很有意思。
但微信带来的不光是方便,困扰也是必须面对的:
新闻太多,垃圾新闻也劈头盖脸地时时冲来。每秒钟都会发生新的事情,你24小时不吃不睡,还是看不过来……
联系太方便,你的朋友又多,每时每刻都有联系的欲望。
好文章、好帖子太多,看不胜看,转不胜转。
生活小窍门多,可笑的视频多,八卦故事多,一时不看都不放心。
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到任何一个国家,一个角落,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看到人们不约而同地在玩手机。一个闲人,整天的大部分时间被手机占掉了。
瓜田是个闲人,但对时间的浪费,一直还算有点警惕性。即使这样,每天统计起来,零零碎碎地,也会花去一两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如果微信上有资料要处理,耗费的时间可能翻倍。譬如说,写一篇文章,就要把涉及到一系列的材料研究透,没有充分把握,结论就不敢拿出去。这样,大量时间就搭进去了。再譬如,你发表了意见或者转发了什么重要东西,肯定会关注后续的反馈动态。好了,你被套牢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网瘾。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性地对待微信呢?
瓜田以为,从个人角度来说,要有点毅力,有点定力,把玩微信放在一个消遣娱乐的位置上。在计划好的正经事情没有做好之前,控制好自己的贪玩心理。比方说,把每天的时间分成几段,在上午和晚上效率高的时间段,心无旁骛,专门干计划中的正经事情,间歇时刻,看一眼微信,作为休息。下午做杂事的时候,可以多看一会微信。把看微信的时间也严格量化,超过了限定的时间,多么重要的东西,也坚决不看,存到收藏夹,放到以后找时间看。
此外,学会快速阅读也很重要。对微信中的各种材料,选择要慎重,不是每个群都看,也不是每个文件都打开,只选择重要的或者对你有用的东西看。看的时候,也是有快有慢,万不可每篇都逐字阅读。这样读,就活活把人毁在微信里了。要学会“对角线速读”,关键地方稍停一下。大部分文章都要跳着看,学会抓住重点。需要认真研读的文章,其实并不多,不会超过五分之一。不提高阅读效率,时间浪费之多,损失之惨重,无法估量。
个人要发帖或者转帖,也务必慎重。自媒体的门槛很低,一般如果没有违碍的东西,发表很方便。但即便没有人管你,也要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发帖子宜言简意赅,说清楚即可。转帖千挑万选,感到确实必要,才转,没有分量的话不说,没有分量的帖子,不转。这样,你自己省了时间,也省了大家的时间。你总怕大家把你忘了,总要上台露个小脸儿,刷刷“存在感”,这很招人烦的。你点赞也行,那是确实看到了好东西,有必要鼓励和感谢。你什么都点赞,什么破帖子都往上贴,人家会笑话你无聊,更怀疑你的眼力,也就是说,这会暴露你缺乏识别帖子优劣的判断力。必须清醒地想明白,在微信上瞎折腾,得不到多少真学问,也出不了什么名。
一些年轻人玩微信,有另一种成瘾的现象。他们呼朋引类,四处建群,还有比赛。你搞了八个,我搞十二个。你一个群才几十人,我一个群几百人。在各个群里当群主,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这就很无聊了。你搞事业,要有业绩,搞写作,要有过硬的作品,都是要有硬邦邦的实力的。整天闹腾这些无用功,哪有时间干正经事情?当然,如果你玩出了名堂,靠微信搞起了产业,发了财,那是成功人士了,另当别论。
从微信群的角度看,有必要强调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风气。群主负责,大家配合,保证微信内容是健康的,微信中的人际关系也是和谐的,团结的,和善的。几乎每个微信群都会面对不同意见的交锋问题。这种争论的出现不能正确对待,微信群就难以维持健康的运行和发展。
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争论,首先要明确,争论并不是坏事。有的群刚一出现争论,就有人大呼小叫,不得了了,破坏安定团结了,劝和的人们纷纷出场,息事宁人,浇灭战火。这其实不对。有质量的争论,会出思想,大家都跟着上课,会受益,会提高,何乐而不为呢?死气沉沉的“岁月静好”,并不会给你带来新的信息和认识。
讨论中尊重对方是个重要原则。每个人的立场和观点,都是长时间形成的,谁也不要企图在微信中改造别人的思想。话,说清楚即可,要求人人同意,就强人所难了。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实际的经历,人们都习惯于“舆论一律”,不同的声音就是“敌人”。人们不知道,真理是在不断切磋中被认识的,不同的意见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就像大自然中的花朵,有成千上万个颜色。不妨想象一下,地球上的花朵都是红色的或者白色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单调景象。人类的思想又何尝不是如此?认识上的谫陋,就影响了对不同意见的认识,也使得大家很不适应不同意见之间的交流、沟通。只要你的意见跟我的不一样,你就是“敌人”,你就有问题,就想把对方一举“消灭”掉。常见的手法是扣帽子。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你就是反对这个,反对那个,就是违法,就是什么什么,恨不得把你抓起来。另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很快离开议题本身,把精力集中在谴责对方的用语和态度,使争论荒腔走板变了味。
再有,就是尽可能保持对社会发展的某种前瞻性。前瞻者是可贵的,但这很容易跟现状守护者之间发生冲突。譬如这次武汉大疫中的吹哨人李文亮,“违纪”吹了哨,被警方告诫。事后证明,李文亮吹哨是正确的,隐瞒疫情、压下疫情和拖延公布时间造成了严重的祸患。李文亮被平反,被追悼,全国轰动。可以断定,以后如何对待疫情,对待吹哨者,国家有关部门就会出台新规定,还要保障吹哨者的安全和权益。如果现在你还在批评李文亮违法,批判他,诋毁他,说他活该被训诫,你的意见就是僵化的,滞后的,甚至有点缺乏人性。一个人,谁不想推动社会的进步?谁不讨厌抱残守缺?社会的改革,是需要每个人一点一点的努力。当然,前瞻也不是没有止境的,前瞻的空间也不是无限广阔。脱离了现实环境谈前瞻,就是危险的。
微信这东西,以后就是一個虚拟世界的重要社交场合,人人都离不开。如果不逐步立些规矩,形成好的秩序,受害的是大家。就像一个沙龙,大家聊聊天,喝点咖啡,很好。如果有的人烟瘾大,非要抽烟不可,非要吃榴莲不可,非要抠脚丫子不可,大家就只有逃走之一途。所以,微信逐渐要形成一些公约。对犯规的用户,有责任提醒和批评,屡教不改的,要清理出去。现在微信里垃圾太多,时间一长,珍惜时间的人就会陆续退出去。
积极健康地使用微信,不在无聊的微信里浪费时间,最根本的还是自己要有定力,要有大志向,大目标。胸无大志,什么好玩,就陷进去出不来,肯定成不了什么大事。要成为一个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就要用人类的最重要的知识武装自己,而这些知识,都是必须下苦功才能掌握的,你哪里有时间闲扯?比方说,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等,都要懂一些,还有必备的一些技能,也要掌握。
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背景都不大理想,年轻时大都没有机会坐下来,稳稳当当地做学问。知识结构是很不合理的,缺陷漏洞不少。许多该知道的学说,不知道,该掌握的方法,没掌握。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外国的,还是中国古人的,许多重要的典籍都没有读过,或者没有仔细研究过。读书的任务太重了,太迫切了。那么多好书需要读,有的书,读过了还需要重读,哪有时间总在微信上瞎耽误工夫?这是说知识储备。表现手段呢?语言、文字修养,火候也差得远。我们的语言生动吗?文字有深厚的底蕴吗?句子读起来上不上口,有没有美感?
在文学界,常见有的人以创作高产自娱。陷入“我只要把文字堆出来,就是文章、就是书”的误区。一本书,一篇文章,没有新思考,没有新材料,匆匆忙忙地把别人书上的资料组装起来,就忙不迭地推出。现在甄别抄袭的软件很多,操作也简单。一比对就会发现,全都是泡沫和垃圾。这对自己和别人,都缺乏责任感。常见一些群里,微信帖子,短短几十个字,错字连篇,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引经据典,也闹得破绽百出,捉襟见肘。上述现象,我们杂文圈里还不算太严重,但引为借鉴也是有益的。所以,我们的学习任务不仅重,而且迫切。我们虽说失之东隅,但桑榆未晚,既然时间和精力都允许,该补的课还是补一下为好。老话叫“艺无止境”嘛。老年人学东西就太晚了吗?永远都不晚。只要你生命的质量与自强不息的精神联系着,你就会永远有活力,有异样的光彩。
人一旦有了目标和方向,有正经事控制你,精神状态就格外地好,时间就格外的珍贵,活得就越来越有意思。在大目标面前,微信就很微小了,毕竟是我们掌控微信,而不是微信掌控我们。
童玲/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