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推荐、疾病预判、广告投放、脉搏监测……如今,大数据应用早已在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但用来相亲倒是头一次听说。近日,一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婚恋App陆续上线,通过抓取和分析个人微博、上网记录、生活爱好等网络足迹,声称可以为男女双方提供精准的婚恋匹配。
网络相亲的特殊性,客观上带来了系统匹配的必要。一般而言,填写个人信息、生活爱好或上传照片都是婚恋相亲的应有之义。然而,打出了大数据的招牌,是否真的能收到期望的效果?抓取他人的网络足迹,会不会有隐私泄露之虞?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首先,大数据技术既不神奇,也不新颖。归根到底,它只是数据处理的无数种方式之一,区别在于,它的运算能力更快、数据规模更大、数据收集更加全面。换言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提高或减少数据对于现实生活的解释能力。以量化的方式切入社会生活,这一传统自古有之。难就难在,如何对变量赋值,进而建立合理的因果联系。比如说,何以量化一个人爱好运动与爱好电影的程度差异,又何以确定喜欢阅读游记的人就一定热衷旅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大数据技术无非是一种运算手段,既不提供解释也不参与决策。倘若真的给出了解释,也不过是一种人为的假设。
其次,相亲本就是有限选择,匹配筛选必不可少。但安排这一环节,只为划定范围,并非求精求准。两个人谈恋爱、过日子,总需要留出点模糊不清的地带,去容纳双方的性格冲突、品位差异或者认知错位。其实,只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些东西反而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由是观之,大数据与网络相亲更像是一场商业炒作的“拉郎配”。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并不能给相亲提供太多有价值的建议;另一方面,网络相亲也不会带来技术手段的任何改进。反倒是其中涉及的个人隐私问题,构成了大数据相亲的命门所在。在系统匹配的过程中,信息抓取能不能为当事人知晓,信息公开有没有获得用户的知情同意,不啻是对网络相亲平台规范的一次拷问。一边是信息安全隐患导致的个人隐私泄露,一边是虚假信息泛滥造成的人财两空的悲剧。这一奇特现象之所以产生,根本上还是因为企业责任的缺失。
网络相亲平台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和用户的共同愿景,与其花费心思制造新的概念,倒不如真正沉下心来做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比如加大信息安全投入、完善隐私保护机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