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称谓本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照着职务称呼就可以了,但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一个对党政机关不太熟悉的人假如要找一个书记或部长辦事,多半要费一些周折,因为你要找的王书记或李部长可能有N个,一不留神,人家就会把你引向错误的目标———你要找的王书记其实是王副书记。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约定俗成地将领导职务中的“副”字给省略掉了。
为何要把“副”字给省略掉?从浅处说,可理解为工作人员对领导的尊重,对领导本人而言难免有一种虚荣心理。往深里说,其实是根深蒂固的病态“面子文化”在作怪。副职官员默认他人的正职称谓,正职官员为了照顾同僚关系称呼副职时也有意地省去“副”字,下属为了尊重自觉地省去“副”字,称正不称副,于是乎“X长”、主任、部长就满天飞了。最为难的是普通老百姓,他不知道一个省或市乃至县的局、办等,副职常常有多个,办起事来不问半天,不知道应该找哪个。爱面子未尝不是好事,因为面子代表着体面,人格,甚至是尊严,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人,就是因为他们保住了个人或国家的“面子”而倍受人民爱戴和尊敬。但爱面子也要有个度,实事求是是标准,虚假虚伪的爱过了的面子,就成了自欺欺人。
领导职务有正副之别本来是一种最正常的职责区分,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同的是古代官职正副之别有专名对应,尚书下面是侍郎,丞相下面有参知政事,上下之间称谓明了,一旦混淆,罪名加身,是为“僭越”。其实我们的官职的称谓也是严格有序、决不含糊的。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同志“周副主席”的称谓最为人熟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始终称他为周副主席,从来没人简省为周主席。周副主席的称呼也不曾折损周恩来半分威信和减少人们对他的崇敬。我清楚地记得,40多年前,农民称呼公社干部———书记、副书记、主任、副主任、干事、秘书等等,是什么职务就称什么职务,没有人刻意省去“副”字或特意拔高称谓,彼此之间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在乎职务称谓,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先是国企民企董事长、总经理满天飞,之后是大老板、小老板满街走,由此导致了社会心理的改变,去“副”成为一种“时尚”。
过分在乎职务称谓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往轻里说是虚荣心作祟,往重里讲是一种浮躁风气。虚荣也好,浮躁也罢,都和党的宗旨、公仆的情操和民众的期盼格格不入,应趁作风整治东风严格规范、扎实治理,还职务称谓本来面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