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清代汤斌任江宁巡抚时,克己俭朴、生活清苦,日常时采衙门后园野菜供膳,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人谑雅号“豆腐汤”。后来官至尚书,依然俭朴如一,冬天上朝总披一件破羊皮袄,人称“羊裘尚书”。
说来,“豆腐汤”这东西,偶尔食之,味道也还不错。倘每日三餐常吃,端的就有些滋味儿了。
自古勤政者,大都以勤苦自励而念念于民事。如汤斌者,顺治十二年出任陕西潼关道,用官俸买三头骡子驮着破旧被褥、书箱和主仆二人去了潼关,把总看到人畜俱瘦、行李又少的主仆二人时,连连摇头说,就是把你们放到锅里煮也煮不出个官味来!但就是这位“没有官味儿”四品道员汤斌,上任不到三月,各州县土豪劣绅不敢作恶,地痞流氓纷纷收敛,百姓安居乐业,官府讼简刑轻,“汤青天”美名家喻户晓。康熙二十三年,汤斌出任江苏巡抚,为整饬风气,招来各地司道开诚布公地说,现在的江苏巡抚已绝意升迁,我绝不容许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粥!他洁己率属,实心任事,破积习,减天赋,移风俗,济灾民。仅半年官场风气大改,贪污贿赂之事得以收敛。两年后,当汤斌升任礼部尚书离任之日,苏州百姓个个双泪交流,罢市三日,塞道遮留。这自然是“豆腐汤”一种滋味儿。
官场芸芸,非皆贪墨。明白“豆腐汤”滋味儿的累有人在。明朝嘉靖年间,挂总兵官印提督漕运的都督佥事刘玺,掌漕运肥差,运私牟利极为便利,但他居官清廉,从不受人钱财,平素衣着像个寒士,妻子连一件像样的布衣也没有,人送外号“青菜刘”“刘穷”,“有僚友比之学官,家人谓之穷鬼等语。”为了阻止权贵贩私相逼,他竟在船上放一口棺材,勇拒权贵私弊,持刀声言:“若能死,犯吾舟,吾即杀敌,即自杀卧棺中。”说“青菜刘”的清廉气节反映“豆腐汤”一种滋味儿,恐不为过。
清末,有位叫冷鼎亨的,先后在江西五个县任职,历官十余载,“在官食无兼味,公服外无玩具鲜衣,妻子衣履皆自制,购食物严禁官价,市买于民”,以“坚刚耐苦”而著称。每次下乡都自备食物,并打出一块上写“严禁供张”的大牌子,数年之中,“未尝以杯勺累民”。所任之所,“皆有实政”。他为了治理濒江堤塘多发水患,废寝忘食,日夜督修大堤,并带领百姓植柳树护堤。“民间遂以冷公名其堤”,称为“冷公堤”。无疑,“坚刚耐苦”也是“豆腐汤”的一种滋味儿。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要小觑“豆腐汤”的滋味儿。“勤”与“俭”根脉相系,难以割舍。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以俭。”举凡勤于政务者,无不不畏艰苦,不贪享受。本来,“数椽可以蔽风雨,不必广夏大庭也;痴奴可以应门户,不必舞女歌童也;绳床可以安梦魂,不必花梨螺钿也;竹椅可以延宾客,不必理石金漆也;新磁可以供饮食,不必成窑、宣窑也;五簋可以叙间阔,不必盛席优觞也;经史可以悦耳目,不必名瑟古画也。去一分奢侈,便少一分罪过;省一分经营,便多一分道义。”解放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曾语重心长地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把“嚼菜根”与为官当政联系起来,认为做好父母官,必须“嚼菜根”。这约略是对“豆腐汤”滋味儿的深刻诠释。
“豆腐汤”滋味儿镜鉴为官私德,然私德又与官德、政德密切相关。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共产党员“应该成为坚决勇敢、刻苦耐劳、急公好义、礼义廉耻的模范”,“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盖因如此,老一辈革命家在勤俭上率先垂范。周恩来在开国大典上穿的不过就是一件卡其布中山装:“现在我们刚刚建国,还有非常多的地方要用钱,能省点就省点,我作为總理,也要起个带头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件毛巾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
“豆腐汤”滋味儿当是讲究“一辈子”的事情。“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大道至简。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官员怎能体会到百姓的疾苦、听到群众的呼声?只有那些“嚼得菜根”、懂得“豆腐汤”滋味儿的领导干部,才会走土路、到田间、坐炕头,感同身受群众的酸甜苦辣、安危冷暖,才可能深入群众、心系群众,根据“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此论言简意赅,振聋发聩。所谓“豆腐汤”的滋味儿,大抵尽在其中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