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想吃早点,无意间便想到了从前上海老城隍庙百翎路上“春风松月楼”的素面,已经好长时间没吃过素面了,有点怀旧的意思。想以前我的住处离“春风松月楼”近在咫尺,却从未好好去珍惜过;现在时过境迁,倒反而越来越看重了。唉,人就是这么乖戾,一旦失去才觉珍贵。于是漱洗已毕趁早赶去。
还好,才6:10,店门尚未开启,但店门口却已有两老者站立等候。一问,也是来吃素面的。其中一人自告奋勇地告知:“6:30开门,10元钱一碗,实惠。”不问可知,这是一位老吃客,他已经熟门熟路了。趁着店家营业时间未到,在店门前空等也无聊,我便自个儿随意地朝前面九曲桥的方向踱去。
一路上行者稀少,“绿波廊”(从前是“松云楼”和“乐圃阆茶楼”)“宁波汤团店”(从前是“桂花厅”)“上海五香豆商店”(从前是“达尔美”照相馆)“松云楼”(从前是“顾顺兴酒酿圆子店”和动物园)门前的广场上也不见白天的喧嚣,大多数的店铺还在静谧之中。“豫园”(明代四川布政司潘云端私宅)门前的空地上有三五老者在晨练,有舞太极剑的,也有打太极拳的,动作都娴熟,可见都是此地的常客。
荷花池已久违,池内碧波涟漪;一对俏鸳鸯正在“湖心亭”(清代建筑)前的踏堤上栖息。四周围一片静悄悄的,真是久居城市山林中的人难得的恬适。老商场早已旧貌换新颜,到处都是雕梁画栋的饭店和酒楼,但似乎总还是缺少了些什么:或许是书场(过去商场内有书场六七家之多),或许是茶楼(也有七八家之多),或者别的什么手工作坊和夫妻老婆店(从前商场内多得不计其数)……
过去商场里是有住户的(我原来就住在豫园路104号“达尔美”照相馆的楼上),因此即便是在清晨,也是很有人气的。从前像现在这种时分,各茶馆里早已是人声鼎沸、鸟语茶香了,并由此带动了附近的餐饮业和其它的服务性行业。
再折返“松月楼”时,店内已是高朋满座。相邻者都是熟客,都冲着这一碗老上海的特色面筋面而来。各人似乎都有自己的老位子、老搭子,互道早安后,便相对坐下,没有丝毫的做作和客套。趁着面条还未端上来的空隙,他们相互轻轻地闲聊着,各自向对方述说着自己看到或听来的新闻,他们将餐桌临时当作了茶桌用。没有人大声说话,也没有人用手机咋呼,四周的气氛平和而安逸。
对坐者是一位从“华东师大”退休的老教授,教遗传学的,今年已经80多岁了,但身子骨看上去还算硬朗,无奈牙齿已衰,镶的是义齿,因此吃素面正对胃口。他说他住在复兴路靠近“新天地”的地方,是专门过来吃这碗面筋面的。提起从前“华东师大”的老領导常溪萍,他说常书记当年还是很支持他们搞果蝇研究的。可惜“文革”中,常书记被戴高帽子楸斗。我问起老先生退休后的爱好,他说喜欢听评弹,尤其喜欢听“蒋调”(蒋月泉,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创出蒋调唱腔。)可惜蒋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了。言语之间流露出的是老人不尽的惋惜和惆怅……
我们的谈话无意间聊到了过去老城厢里的“万竹街小学”(今上海市实验小学),说当年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在那里读过书。不料邻桌的一位老先生听了插话进来说:弟兄俩当年住过的房子现在还在,就在“实验小学”的斜对面,如今已经被政府保护起来了,你们等一会儿吃好面若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踱过去看看。嗨,无意间又碰到了一位老上海。
面,终于由服务员端上桌了,那素面筋还保留着传统老字号的特色(不是无锡面筋,而是该店用秘方自制的块状水面筋),那汤汁已全被吸收在面筋内,因此咬上去既醇厚又松软,让人回味无穷。不过有了这些老记忆,吃面似乎又变得不重要起来。其实他们和我一样,吃素面并不是主要的,主要还是想来怀旧,看看从前自己曾经居住和白相过的地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