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在新世纪的年轻一代,年龄最大者,已经是高中学生,他们之中,有多少人经常写、或曰曾经写过真正意义上的书信呢?
年轻人不写信、或者很少写信,老年人又怎样?实话实说:年逾古稀的我,也已经很久不曾像互联网时代以前那样,端坐于书桌之前,在漂亮的笺纸上写下一行行文字,向远方的亲友或说事、或陈情了。
书信这么一种为人类默默服务了几千年的信息载体,面对着键盘书写的便捷和网络传递的迅速,竟不得不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历史上,缘于科技进步,人类在获得新的美好的同时,也不得不与旧的美好疏远、甚或告别的事,这不是第一桩,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桩。
但是,书信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早已彪炳于史册,其不朽价值,仅就荦荦大者,有以下数端——
史料价值。但凡流传下来的历代书信(不管是原件抑或印刷品),无论公函、私信、家书,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弥足珍贵,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私信、家书,在真实性上比起许多官修的所谓“正史”,要更值得信任。
文学价值。从古到今,一些出自文人之手的私信、家书,如收进《全唐文》《全宋文》中的韩愈、李白、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信,明人的尺牍小品(如我年轻时读过的汤显祖《玉茗堂尺牍》),以及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地书》《傅雷家书》,都是精美的散文佳作,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艺术价值。在硬笔书写传入中国以前,所有以文字表意的信函,几乎都是用软笔写就。其中有些大文人、大书法家的手札,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被历代中国人所追捧的传世书法佳作,是众多学书者终生不懈追求的艺术高标。与杰出的书法艺术相匹配,设计巧妙、印制精美的笺纸,也是书信的艺术价值之所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鲁迅和郑振铎两位先贤搜集、印制的十余种《北平笺谱》,即为传统笺纸中之精品。
社会价值。在交通不便、信息流通手段落后的古代,公函尚有官方设置的驿站负责传递,而私信、家书的送达,就只能通过托人代交这样一些不太规范的渠道进行。杜甫有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在古代(近代、当代亦是如此),家书在维系亲情、巩固人伦、和谐家庭、稳定社会这样一些大事上,是何等的功德无量!
鉴于以上种种,尽管使用键盘书写、经由网络传递的短信、微信、电子邮件,将会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通道乃大势所趋,但传统书信这种沟通方式,依然会被一些人所喜爱,经历几千年沉淀所形成的书信文化的巨大魅力,更是会地久天长地留存。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学者、收藏家薛勇先生的书信收藏、以及在西安由他创意举办的这次“见字如晤 陈年记忆”家书收藏展,才显现出不同寻常的意义。来这里感受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展望中国书信文化的发展前景,然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中国传统书信文化在新的样态中大放异彩尽绵薄之力,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