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小说写人性,因题材所限,“男女”元素或有或无,“饮食”场景则随处可见。
鲁提辖与史进、李忠同登潘家酒楼。酒保招呼:“官人,吃甚下饭?”鲁达道:“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酒保下去,“随即烫酒上来,但是下口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水浒传》写饮食喜用简笔,不耐烦详描细画,这也正合英雄好汉的粗犷气质。
熟悉《水浒传》的朋友不难发现,在饮食口味上,牛肉似乎是好汉的最爱。石碣村里新宰了一头黄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阮小二张口就说:“大块切十斤来!”而好汉们登酒楼、下饭馆,不是“熟牛肉切三五斤来”,便是“铺下一大盘牛肉”。那时的百姓,真是口福无边!
不过读史可知,古代百姓吃口牛肉并不容易。宋元明三代,官府都严禁屠牛。盖因牛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资源,古时只有重大庆典才偶尔杀牛。人们饭桌上的主打肉食乃是羊肉与猪肉,连皇帝也不例外。

那么《水浒传》中动辄吃牛肉的场景,又自何而来?我在课余聊天时,曾向学生征询答案,见解五花八门。或曰:小说重虚构,如此写不过是体现造反精神——官府禁止的事,好汉偏要去做!也有的说:平时吃不着,在虚构作品中正不妨“可劲儿造”。或曰:牛有一股蛮劲儿,跟好汉们的气质相类(这位同学一定信奉吃什么补什么)……
要我揣想,好汉多食牛肉,或与小说的乱世背景有关。从《水浒传》描写的历史到实际创作面世累积长达三四百年,其间经历了两宋、宋元、元明三次大规模社会动荡,留在百姓记忆中的,尽是兵荒马乱、饥馑死亡的惨痛画面。
《水浒传》中展示了那么多义军山寨:梁山泊、少华山、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清风山、登云山、饮马川……哪儿来的这么多“强人”?还不是因战争破坏了农耕经济,破产农民为活命才啸聚山林、抱团取暖?农民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种粮人变成抢粮人。梁山好汉一回回冲州撞府,不是为攻城略地,只是为抢粮保命。不是吗?一些好汉上山的目的,便为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孙二娘卖人肉馒头等惊悚情节,也只有饥馑年代才可能发生。
猪羊的饲养需要稳定的农业环境。这样的环境一旦破坏,山村野店的餐桌上,自然难觅猪羊肉的踪影。而农田生产所仰仗的耕牛,是最后被宰杀的。可叹“有好牛肉切三五斤”的豪放筵席,已是草泽英雄“最后的晚餐”!“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水浒传》的隐性主题,正是通过食案体现出来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