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劝君莫为『小人儒』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0890
●山 行

  劝君莫为『小人儒』

  ●山 行

  

  孔子曾告诫子夏说:“女(你)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但他未具体说明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想必聪明如子夏,听了老师的话,心中定然有数。倒是荀子对此做了解释,说“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子夏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故作谦虚的“贱儒”,是“小人儒”的一类。

  太史公在为孔门弟子作传时,写子夏写得很高明,可“成一家之言”。他肯定了子夏的文学才能,但笔锋主要转向道德一面,认为一个人的学问和能力并不能代表其人品。他引用了孔子的话,其中就有这句“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太史公用的是春秋笔法,看似没有做出自己的评价,实际上肯定了品德才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的观点。他借孔子的话,告诫读书人、为官者,处世要问心无愧,做人要坦坦荡荡,做官要清清白白,要为“君子儒”,莫为沽名钓誉、贪图功名富贵的“小人儒”。

  整部《史记》,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记录了形形色色的“小人儒”以警世人,公孙弘就是一例。公孙弘,西汉时菑川人,自幼家境贫寒,靠放猪养家糊口。到了四十多岁,他才恍然有所悟,这辈子不能就跟猪打交道了吧?于是,立志读书,专治《春秋》。功夫不负有心人,加之天资聪颖,公孙弘逐渐学有所成,成为远近闻名的《春秋》学家。建元元年,汉武帝下诏举贤良方正之士,菑川国便推举了公孙弘。他以耳顺之年西入函谷关,应征为博士。一大把年纪的公孙弘,自然倍加珍惜这次机会。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归来后,他口若悬河,却不合武帝意思,被认为是庸才。公孙弘只好告病还家。

  十年后,汉武帝再次下诏举贤良,公孙弘又背负众望入京。鉴于之前的教训,公孙弘这次“学乖”了,以揣摩上意为能事,皇帝的脸色就是他的行事准则,一跃成为皇帝的高级顾问。他在长安城遇到了大儒辕固,同样应征为博士的辕固此时已九十高龄,对人对事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洞察力。辕固从公孙弘的言谈举止中看到了他的灵魂,并告诫他:“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显然,正学以言便是“君子儒”所为,曲学阿世则是“小人儒”所为。

  公孙弘却从辕固的话里有了另一番“醒悟”。有人在皇帝面前指责他做了大官,每顿却只吃一个荤菜,睡觉只盖一床旧棉被,是极阴险的沽名钓誉行为。他说自己确实有沽名钓誉之嫌,这个弹劾他的人很忠诚,要不然皇帝您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一顿花言巧语说得龙颜大悦,事后却对那人设局构陷,欲除之而后快。朝堂议事,公孙弘尽讲些模棱两可的话,而每次进谏,都事先约好几位大臣一起,先让别人发表意见,自己立在一旁察言观色,以决定哪些话当讲,哪些不当讲,然后迎合拍马,顺水推舟,得武帝欢心。如此,公孙弘一路平步青云,七年时间,连升三级,位列三公之首。本来,只有侯爵才能担任丞相一职,公孙弘一介布衣,却位极人臣,然后封侯,开创了汉代拜相封侯的先例。为了稳固权位,公孙弘阴险圆滑的一面暴露无遗,先是落井下石杀死主父偃,后又想借刀杀人除掉董仲舒。表面看,他与人为善,一派正人君子之风,私下却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汉武帝后期,皇帝好大喜功,吏治腐败愈演愈烈,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这与官场生态的恶化不无关系。“小人儒”尤其污染政治生态,很容易形成官场酱缸文化。像丞相公孙弘,一个出身贫寒的饱学之士,才干优长,本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一名谔谔“君子儒”,却为了功名富贵,非要蝇营狗苟,趋炎附势,道貌岸然中透出虚伪和奴性,堕落为诺诺“小人儒”,耐人寻味。然而,史册昭昭,“小人儒”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更骗不过后世。因此,劝君要为“君子儒”,莫为“小人儒”!

  瓦吉吉荐自《中老年时报》2017年6月11日 王青/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