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得到观众的青睐。有人说,它故事曲折,扣人心弦;有人说,它制作精良,画面唯美;还有人说,演员演技精湛,形象俊美看着养眼……这些都不错,但我还要加上一条:有意无意地,它触动了中国人心中“认错与道歉”的那根心结。
其实,此剧就是一个冤案得申的主题,被誉为“良心剧”。
人有了错误要认错,要向被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歉,这本是一般性常识。但在某些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并非那么容易。尤其是让位之高权之重者,更尤其是让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帝王认错道歉,几无可能。因为帝王们自诩真命天子,天然掌握真理,是正确的化身,绝不会犯错;即使有被实践、被历史证明了的错误,也是身边的小人蒙蔽“圣上”的结果;而即使这样的结果,只因“圣上”曾经支持,也是断不能承认和翻案的。这涉及到帝王的百世英名,岂能在历史上留下败笔。
如此一来,有多少昏庸帝王宠信的奸雄佞臣制造的冤假错案,就只能沉冤大海,永无昭雪之日,就像《琅琊榜》中的祁王、林帅和7万赤焰军当初的命运一样。
《琅琊榜》一剧奇就奇在,它把这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一个才智过人、运筹帷幄的谋士,一个正义在胸、敢作敢为的太子,一群肝胆相照、重情重义的文臣武士,竟合成了一股感天动地的正能量,与帝王的专横跋扈、储君的勃勃野心、佞臣的机关算尽以及各种政治势力的纠结缠斗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较量,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在“一定不让冤案沉底,赤焰军兄弟的血不能白流”的坚定信念下,竟然取得了节节胜利。
劇情结尾的一幕十分感人——帝王的寿辰成了昭雪历史旧案的现场:犯者家属苙阳公主的摒私首告,群臣和亲王的冒死附议,太子的大义担当,以及这一切的总策划梅长苏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生生逼着那个自私、多疑、专断、冷酷的皇帝老儿不得不低下他那高贵的头,被迫下诏重申冤案,为冤魂平反昭雪。
本人历史知识有限,不知道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下,这一幕是否曾真实地出现过,或许这只是人们在网络小说和电视剧上的虚构,或许这只代表了人们心中的一种愿望,期盼符合现代民主精神的“认错与道歉”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因为,唯有对过去的历史错误真心“认错与道歉”,才能匡正是非,弘扬正义,把谬误永远甩给历史而不让它再来兴风作浪。
剧中大梁皇帝与梅长苏的一段对话很耐人寻味:皇帝明知自己是错的,但不希望在他生前纠正这个错误。他问梅:“为什么不等到我百年之后,你们再来翻案?”梅回答:“生前由你亲自纠正和死后翻案,是大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大不一样”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由帝王亲自翻案容易形成铁案,后人很难出于各种目的再把它翻过去;二是,体现了帝王“知错能改”的精神,对树立其历史上的正面形象反倒是有利的。遗憾的是,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切身力行的帝王少之又少。
其实,在现代社会,为历史的错误道歉、认错已成为一种正面价值观,能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向犹太人纪念碑下跪,“总理跪了下去,德意志民族从此站了起来”!“华沙之跪”为德国赢得了尊严。还有胡耀邦,在“文革”结束之时大力平反冤假错案,为300余万人昭雪。这一举措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久久为后人所感念。反面的例子也现成:日本政府一直回避就战争责任深刻谢罪,七十年来始终得不到亚洲及世界人民的谅解。
近年在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种好现象:一些当年的“红卫兵”,向曾经被自己批斗、侮辱过的老师忏悔、道歉。虽然他们只是在少不更事时被充当了历史罪错的工具,但勇于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也体现了一种人性的回归。
【小黑孩/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