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围墙”与“大门”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1965
朱国平

  到处都是围墙。在土地还是一片农田的时候,围墙就先于里面的建筑而立起来。及至工程完工,各式各样的围墙便成为某个一方天地与外界的楚河汉界。

  围墙里面可以是居民小区,可以是仓库、市场,更多的,是“单位”,比如学校、医院、工厂、政府机关、各类企事业机构等等。围墙的讲究程度与被围在里面的“单位”实力、级别成正比,实力、级别越高,则围墙一定越气势,越新潮,反之就会相形见绌,显出几丝的简陋和寒酸。

  围墙都设有一个出入之口,这便是进出围墙的大门,也是围墙围着的那块特定地盘的脸面。从造价上看,未施多少粉黛的脸面,三万五万、十万八万便可打发,浓妆艳抹的,几百万上千万,也不足为奇。因着这种差异,这脸面和脸面便有了极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常常可以直接从挂在或写在大门某个部位的某个名称上得到解读,某某市某某部门,某某公司,某某学校,某某某某,内涵迥异,脸面也就各有光彩不同了。

  有了大门,便有了门的开启闭合,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什么人可以进,什么人被阻隔在外,便都是门的应有之责。于是,一个专职把门儿的行当——门卫,便应运而生,俗称站门岗的。于是,便有了“遍地岗哨”。

  那日,去学校找一个当校长的昔日同学。校门紧闭。把车子在门外的空处停好,一个大盖帽从门卫室里迎出来,问找谁。告诉他找某某人,并说明我们是同学。打电话请示之后,大盖帽拿出一个本子,叫登记姓名、单位、职务,来访事由,来访对象,证件号码,一应俱全。登记完毕,大盖帽遥控器一按,电动门“哧溜”打开,方进得门来。学府圣地,如此“戒备森严”,阻隔闲杂人等进入,是为让老师和学生享有一方安宁、清静的天地,倒也罢了。

  在校长办公室小坐片刻,我们一起出来,到挨着不远的一个工厂找另一个同学。在厂门口,像在学校一样被门卫挡住。告诉他是找谁的,然后一样打电话请示,可是电话无人接听,就说某总不在办公室。让他打手机,他说只知道领导办公室电话,让我们先坐会儿。我拿出手机,打通了同学的电话,递给门岗,对证确凿,才终于走进了这个篮球场大小的企业。工厂有严格的劳动纪律,严格管控人员进出,事關生产安全,倒也罢了。

  那天去市里办事,因为公务用车另有所用,便搭乘公交车前往。以前因单位的公务车有“通行证”,都是直接开到大门里面去的。这次可就来了麻烦,先登记,后电话,最关键的是要凭身份证“验明正身”,而我恰又忘了带这玩意儿。大盖帽请示另一个大盖帽,那人看我不像上访闹事的,叫我说出去办事的处室,然后打电话求证。一番折腾,未曾办事,身心已疲。政府机关,领导云集,稍有闪失,必会影响一方稳定,倒也罢了。

  星期天,去乡下看望叔叔。想起叔叔家屋后有一片梨园,正是梨花开的季节,便想去看看梨花。可是,叔叔说,那里已经被围起来了,被一个外地人买下了,去年就砌上了围墙。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走到那片曾经的梨园。果然,四周是砖砌的围墙,在围墙的一面,有一个类似铁栅栏的大门,虚掩着,门里面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大爷正拾掇地上杂物。我提出进去看看梨花,老大爷面有难色,说老板知道了要扣工资。我只得悻悻离去,人家花钱买下的地盘,当然有不予闲人进入的权利,罢了。

  都有理由,都只好罢了。但被限制进入的地盘越来越多,地盘外的人实际拥有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少。

  那年去北京,看故宫,我印象最深的竟然也是它的红色的高大围墙,它的一道又一道森严的门,这乃是皇家的威仪与尊严。

  离故宫一百多公里的万里长城,其实也是一道围墙。前者防范的是内忧,后者阻隔的是外患。不过,任其森严壁垒,当历史的潮流汹汹涌来,它们的防范阻隔作用,实在微乎其微。

  故宫和长城,已成为历史的记忆,早已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阻隔意义。那么,会不会有一天,这些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种种围墙,也会在历史的风雨中连同到处都是的“岗哨”一起悄然消失,把一个开放的世界,还给本来开放的这片土地?实在有必要围上的地方,是否可用类似公路上设置隔离栏一样的方法,只赋予“围墙”一种象征的意义?

  【范建平/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