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教育阶段奖励的异化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3313
◆摘? 要:奖励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恰当地运用奖励,导致奖励失去其本义上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而反过来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降低了奖励的正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教育阶段奖励异化的表现,基于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出相应的奖励策略。

  ◆关键词:奖励;奖励的异化;奖励异化的表现;应对策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桑代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他认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一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一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的异化”特指在教育领域中,奖励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由于教师不恰当地运用奖励,导致奖励失去其本义上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而反过来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降低了奖励的正面影响。因而明确奖励异化的表现,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对指导教师发挥奖励的正面功能及促进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教育阶段奖励异化的表现

  (一)学生缺少对学习的真正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通过实验证实,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奖励的滥用,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少关注学习任务本身,转而将注意力聚焦在达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上。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其显著特点是,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守父母、教师、社会所确立的准则。不少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或者是为了取悦家长、老师而学习。由于它不是由学习本身的内在需要引起的,所以不能长期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对奖励的滥用则會加重这种由于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奖励,感受不到学习的真正乐趣,或者说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的乐趣来源于学习后的奖励,进而导致学生缺少对学习的真正兴趣。

  (二)教师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

  奖励是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从而使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本质上是一种正强化。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关注学习结果,即学生回答对教师的问题,完成教师的任务,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而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这就导致教师在选择奖励方式时侧重赏识性的言语奖励,或者实质性的物质奖励。奖励作为一种正强化,除了呈现愉快的刺激,使学生获得满意之外,还应能够引起所期望的行为反应的增加。奖励不是终极目标,而是贯穿教学的整体环节,教师运用奖励给予学生赏识性的态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倾向,学生从教师的奖励中了解到教师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奖励的效果,还会影响奖励的质量,这就导致学生只能从教师的奖励中获得暂时性的快感,而不能够从中获得指向性的行为反应。

  (三)学生缺少对自我的清晰认知

  受人本主义的影响,学校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夸”的模式,这种课堂是热闹的,但却暴露了教师和学生为了奖励而奖励的功利的奖励观。奖励作为一种正强化,通过呈现出让学生满意的反馈,进而增加教师所期望的反应。奖励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更迎合了教师的需求。在这种功利的奖励观的驱使下,奖励成为一种硬性的指标,教师为了奖励而奖励,教师对学生奖励标准的抽象和模糊,导致学生不能够从教师的奖励中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也不能够对所受到的奖励进行正确的归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够接受自身的失败,即罗杰斯“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落差。不仅如此,奖励还会造成教师对学生认知的偏差,教师会把那些遵守秩序、学习成绩好的、经常受到奖励的学生视为各个方面都优异的“好孩子”,而那些表现平平的孩子由于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而被视为不够出众的孩子,这一评价标准是有失公允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他们为了获得教师、家长、同伴的认可,往往以教师的奖励作为行为的动机,而去遵守秩序、努力学习、乐于助人。此外,奖励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有可能造成“以太效应”,即经常受到奖励的学生由于经常受到教师的关注与奖励,要比那些缺少教师关注与奖励的儿童更加自信、果断、优异。

  二、小学教育阶段奖励异化的应对策略

  教师在进行奖励教育时,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明确奖励的目的不在于约束和控制学生的行为,而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要基于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做到有效奖励。

  (一)营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主张自由学习,即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在实施奖励教育之前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奖励来引导和纠偏学生的行为。此外,奖励的时机也很重要,不少教师只是在学生学习中和学习发生后对学生进行奖励,也可以在学习行为发生之前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中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对将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教师在创设任务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创设有一定难度系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任务本身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基于某些理由激起了学习积极性,展开一定的学习活动。当学生在没有形成自发的内在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产生了兴趣,这个时候再给予学生过度的奖励,则会破坏学生的内部动机。教师需要明确靠奖励来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不长久的,而由学习本身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学习行为是相对稳定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任务本身,明确所期望学生指向的行为反应,通过奖励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以德育为例,教师的奖励不能仅停留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还要进一步去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

  (三)奖惩分明,奖励要因人而异

  儿童发展的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兴趣、情绪的稳定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特征,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也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奖励时要给予学生不同的反馈。奖励与惩罚本质上都是一种强化,都是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从而增加或者减少行为反应的发生概率。学校教育在强调对学生赏识性的奖励的同时,也要做到赏罚分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奖励与惩罚有一个评价的标准,对于奖励而言,教师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例,学习成绩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全部,它只能反映出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表现。可能该学生在学习成绩上不够理想,但是他乐于助人,遵守秩序,教师的奖励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综合评定。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奖励进行正确的归因,不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受到教师鼓励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会习得无助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将所受到的奖励归因为自身的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结束语

  奖励对促进儿童发展以及教师教学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實际教学中,奖励并非发挥的全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奖励的滥用和误用现象使得奖励失去了其本义上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而反过来产生了一系列不利于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这就导致了奖励的异化。奖励的异化现象在小学教育阶段普遍存在,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于奖励异化的有效应对,我们必须明确教师在引导奖励发挥正面作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奖励方式,采取多样化的奖励策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用欣赏与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潜能,以充分发挥奖励的最大功能,做到有效奖励。

  参考文献

  [1]潘菽主编. 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2]陈琦,刘儒德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04.

  [3](日)大桥正夫编;钟启泉译.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02.

  [4](日)大桥正夫编;钟启泉译.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02.

  作者简介

  胡冰(1997.06-);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教育硕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