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学过程是赏与悟的过程,赏让学生开阔视野、积极感受,悟让学生充分体验、丰富情感。本文从提高学生赏与悟能力出发,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赏让学生开阔视野、积极感受,悟让学生充分体验、丰富情感,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赏与悟的过程,重现作者的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的宗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
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都是脍炙人口,既是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又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文本。如学习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炽热直白,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很容易领悟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适时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认真思考与积极发言,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对没有考虑到的内容,教师要适当补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与作者心灵契合,陶冶学生情操
中学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上,而应拓展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娴雅精致,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青少年的内心深处蕴藏崇尚美、热爱美的天性。如果用美的观念去引导、启发他们,就能使学生确立美的观念意识,指导其人生向美与善的方向发展。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只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三、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情感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一是培养阅读兴趣。怎样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呢?答案是:选择“浅”“近”的内容,阅读形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对待每个学生。二是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感情,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点,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去,用情去体会、去理解、去学习,这样就会迸射出情感之花。当一篇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等內容,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感染,就容易提升学生的情感。三是突出个性阅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鉴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提高自身修养,用情感激起情感
教学中不仅要渗透人文精神,教师还应成为艺术感染的天使。为此,可从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教材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穿透力,即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说理性;行的风度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最后是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以及高深的人文素养。我们应该看到当前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融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丰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一是重应用。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能到实际生活中及时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二是重过程。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三是重体验。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处处充满美,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促进理解他人、与别人的沟通与合作,发展健全的人格。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学习。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本身就有很多的人文因素。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要学会积极感受,充分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
总之,重视赏与悟能力的提升,陶冶学生心灵,提高向善向美的修养,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我们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钧.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思路[J].中学语文,2017(09).
[2]张伟贺.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探讨[J].中华少年,2019(20).
[3]后会科,卢月娥.试论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现状及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