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思品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8194
高红波

  摘 ?要:思品课开卷考试整体成绩不高,主要是学生运用能力弱。解决的途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感性到理性;变学模式为学精髓;重视知识间联系,培养发散思维。积极投身课改,更新教育观念。

  关键词:根源;途径;培养;能力

  近些年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但学生失分比较严重,整体成绩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运用能力弱。

  一、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主要表现为对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缺乏理解和运用,考试时对开放性试题不知所措,要么靠翻书、抄书,要么就事论事,思路单一,广度和深度不够,自然得不上高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在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差距较大,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具体表现为:①教学过程手段单一、缺乏创新,仍然在教教科书;②重视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③重视书本知识,而忽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不会用书本知识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二、解决的途径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感性到理性

  教材顺序一般是先道理,后用材料去印证,即从理性到感性。按教材顺序去教学,学生往往重理论轻材料,阅读材料时草草了事,对材料蕴含道理往往不加思索。如是,材料理论与理论的联系隔裂,材料的印证功能和强化功能难以发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少了体验,难以融入思想,遇到材料分析题,学生当然只能茫然无头绪了。我在教学“社会需要正义”(陕人教版)一节时,先放下理论阐述,让学生阅读排在本课最后的“阅览人生”,让学生感知;73岁的日本老人——尾山宏律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学生从感性上把握了材料之后,再从理性上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归纳:什么是正义行为?经过讨论,学生即会归纳出:凡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正义是不分国界的。处理材料的顺序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便增加了学生对理论与事实材料之间联系的感性体验的机会,无疑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二)变学模式为学精髓

  目前我正在实践“洋思经验”,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核心主要体现在自学交流检测中的讨论与质疑这一环节中。变学模式为学精髓,应先从提高问题设置的广度和深度做起,尽量减少浅显直露的提问。如对总体小康的理解,我换了种问法: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8年底我国人均GDP8836美元,居世界第70位,2017年我国农村还有3040万贫困人口,我国达到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人口比例仅为8.47%。这些表明了我国总体小康的那些特点?如此一问,不只考察了学生对总体小康理解的程度,问的本身就是“逼着学生去运用知识。

  (三)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发散思维

  解决学生答题思路狭窄,就事论事的缺陷,应从重视知识间的联系、扩展发散思维入手。首先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标与教材,把握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基本观点、知识体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还要把握近几年课改的走向等,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实施教学。其次,要系统了解知识间的联系。从教师角度看,就要了解三个年级的课程,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之间的联系。从学生角度看,要让学生明白某课与全册的联系,课与课间的联系。再次,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主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环节、多层次思维的品质。这对解决学生答题思路狭窄、就事论事缺陷是非常重要的。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结合章节小结,利用梳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联想能力;②通过简答、分析、论述等题型的答题实践训练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對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大思品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为目标,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一定能在思品课教学这块辛勤的园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