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社交用语的差异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8700
摘 ?要:本文首先从称呼语、问候语及对恭维语的回答上分析了中西两个民族社交用语的差异;然后从地理环境、价值观念及思维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指出只有采用恰当的社交用语,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文化;中国;西方;社交用语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显然,社交用语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即社會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个体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社交用语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恰当的社交用语是加强往来,增加友谊的重要手段。由于国与国之间文化习俗的不同,因此每个国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社交用语。本文着重探讨中西社交用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中西社交用语的文化差异表现

  1.称呼语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姓名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姓加名。中国人是把姓放在名前面,而西方人则是把名放在姓的前面。在汉语中,人们对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称呼时,常用“二姐”“三哥”“四叔”“张大娘”等,这些称呼在英语中是不当的。用英语称呼时,直呼其名即可,不用带亲属关系的词语。这种直呼甚至还用于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中国人称呼有某种职业或职务的人时,往往用姓加上职业或职务的形式,如“王老师”“赵局长”“刘经理”等。英语里很少有人这样说,这种称呼只用于少数职业或职务,如Doctor Smith(史密斯医生),Judge Brown(布朗法官)等。

  1.问候语

  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所传输的内容上。在中国,人们遇见熟人或朋友时常用这样的套语,如“你吃了吗?”“你到哪儿去?”“回来了?”等,有时,中国人寒暄时可能会谈到年龄、工资或婚姻等问题。如果把汉语中这些关心式的问候转换成英语,西方人是不可能接受的。他们认为对方在干涉自己的私事。英语中往往用下面的问候语,如“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How is everything going?”“Its a fine day today,isnt it?”等。

  1.恭维语及回答

  恭维语是用来表示对别人的赞赏,加强彼此的情感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恭维语谈论的话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外貌或所有物;成就或能力。在西方国家,常常听到一位男士对一位女士这样说:“You look so pretty when you smile.”他们认为这是礼貌之举。如果这种恭维语出现在中国,就被人们认为是另有所图。西方国家的妇女还经常谈到自己的丈夫工作多么出色,夸奖自己的孩子多么聪明等。中国人决不会对外人夸自己的家人。在对待恭维语的反映上,中西两个民族也大相径庭。中国人受到称赞时,常常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不敢当”或“我做得还不够好”。西方人则是欣然地去接受称赞,常以“Thank you”作答。

  二、中西社交用语差异的根源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交际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中西的地理环境存在很大差别。中国位于亚欧大陆,季风性气候为主,自古以来,土地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生产一直在中华文明中占据统治地位,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心目中已根深蒂固。所以中国人彼此见面习惯性问“吃了吗?”这样的问题。而英国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天气变化多端,因此英国人见面常常谈论天气。

  2.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体的意义及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儒家思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一切要以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可以牺牲放弃。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要求人们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所以在社会交际中,人们会用到一些关心式的问候。而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恰恰相反,他们注重个人主义,提倡社会、国家以实现个人利益为重,保护隐私是他们的需求之一。所以西方人见面常选择一些大众化的中性话题作为问候。

  另外,中国人奉行“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道德观念,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讲礼貌是人们共同关注的内容。这一点在称呼语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平等,学生对老师或孩子对祖父母直呼其名,是亲密关系的表现,而不是无礼。

  3.思维模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主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联系。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直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向前发展,这种思维模式重顿悟,讲含蓄,有一定的模糊性。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看重逻辑和分析,其思维活动是直线型地向前推进,说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中西思维模式的这种差异在对恭维语的应答上有充分的体现。

  中西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彼此沟通时遵循不同的礼貌原则,在许多社交场合所使用的言语行为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在漫长的社会演变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首先深入了解中西方的这些文化差异,并采取包容的态度,相互尊重,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吕拾元(1964—),男,内蒙托县人,包头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