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20年初,新冠病毒的疫情在全国蔓延,大学生们被迫在家中隔离,当面对疫情这样的重大应激事件,学生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疫情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但受访大学生总体适应情况良好,心理反应会随着现实情况与时间的变化逐渐好转,来自疫情较严重地区的学生,应激反应相对强烈,但也能逐渐调整适应,可能会多经历一个过渡防护的阶段。
关键词:疫情期间;大学生;应激反应;适应情况
新冠病毒的疫情在全国蔓延,大学生们都被迫在家中隔离,以遵守规定的方式参与全国的抗疫工作,当然面对疫情的重大事件,深处其中的人们都会不同程度地接触疫情,受到疫情的影响,本研究以MH学院为例,深入了解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反应,并进一步通过访谈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疫情下的心理反应完成心理调试。
一、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反应情况研究
应激反应指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大类。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与自我防御反应、应对反应等。本部分聚焦于疫情这个应激事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反应。
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MH学院于2020年2月17日至2月21日对全院学生发起的“疫情期间心理状况问卷调查”。
2.调查过程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是学院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问卷采用网上填写方式。调查问卷的内容除学生的基本信息外,还调查了学生在疫情主观的体验,以及在疫情中的感受、行为、想法、躯体感受等。
3.调查结果
在疫情期间心理反应的调查中从行为、想法、情绪体验、躯体症状、睡眠等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
从数据中,发现学生总体的心理适应情况较好,但也有不少学生会产生一些应激反应。其中,“做事没有兴趣”、“不停查看各种和疫情相关的信息”这两个选项选择“总是”“经常”的人数更多,表明在应激情况下,这是学生常见的反应。当然这不代表学生就出现了心理问题,在面对一些重大事件时,人会出现一些短时间的应激现象,但普遍能在一段时间后恢复到一个平稳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调节适应能力。
二、疫情期间学生心理适应过程研究
从上一部分总体数据中,可以看到学生们面对疫情会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下面将通过访谈的方式,详细了解学生在疫情中经历的感受变化与他们应对的方式,更全面评估大学生在疫情中的心理适应情况。访谈中有在上海、江苏、宁夏、山东、内蒙、江西、安徽及湖北的学生。
1.疫情初期学生的观察与感受
谈到疫情初期时,学生们着重描述了周边发生的一些变化和从新闻中获知的一些消息。
“我家在宁夏,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是从网上和电视新闻获知的,因为宁夏当时出现了疫情,然后医院那边就开始封锁。周边的人基本就开始就在家,不外出。”
“疫情发生的时候,我在内蒙古包头,就是看新闻事情越来越严重,家里那边,公交也停掉了,小区门口也开始设门卡。”
“我是在江苏泰州。刚开始听见消息时候,我们村里就开始封了。让村民在家里就尽量不要出去。感觉那几天,就路上的街上的人也变少了,大家都不出来,有点恐慌了。”
“我家在山东枣庄,疫情初期过年期间,当时街上依旧很热闹,每个人都戴着口罩采购年货,但慢慢地大家都不怎么出门,道路被封锁了。”
“我家在江西九江,刚好和湖北交接,每天买菜也会有警察在进行交通管制,每个人一天只能出门一次,后来到湖北的路都被封锁了就觉得事情有点严重。”
从访谈中,可以看到,学生在面对一个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反应的过程,从不注意到开始注意,学生们在快速地接收这些信息,并产生一些害怕和焦虑的感觉。
另外,学生比较能观察并接收到周围人的一些反应,情绪是有传染性的,周围人不安的情绪与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感受。“之前有去过一趟药店,所有人都是在排队买感冒药,我当时就感觉有危险。”“我有去超市,超市抢的比较空,就会有点害怕,害怕物品会变少。”
2.疫情初期学生的应对方式
在前面的访谈整理中,可以看到,学生们不同程度地觉察到来自外界的信息,这些刺激引发了学生们内在的焦虑、害怕和恐惧,在疫情中有这些应激反应也是正常的。在这一小节中,研究也关注学生在感受到这些情绪后是如何得做出反应的。
“感觉疫情很严重,自己觉得很气愤,为什么要吃野味造成了很多的不方便,也在担心何时疫情会结束。”访谈中,注意到一名女生在表达愤怒,这是面对突发事件常见的反应方式,表达愤怒在释放情绪的同时,借由愤怒和这个糟糕的感受拉开距离。
“然后待在家里,就是早上看新闻,吃饭时候看新闻,就是看新闻获取信息。”“我觉得还好,每天看看新闻上的数据,自己心里清楚,做好防控措施就可以了。”学生在访谈中表达了疫情初期的一个反应,就是不断地通过看新闻掌握更多的信息,这个应对是重新获得控制感的一種方式。疫情初期,不确定感比较强烈,不知道这个疫情会如何发展,不知道身边会不会有病例,也不知道这个病毒如何传播应该如何防治,甚至也不知道这个病毒在哪里,所以这时候人们也会通过找更多的信息和答案,拿回自身的控制感。
从搜集信息的效果看,谣言会加剧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而一些官方的科学的有力量的信息则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当得知道路封锁,就感觉安全很多。”“那个时候就关注新闻,让我最震撼的是十几天里面造了一个火神山和雷神山吧,还有很多医护人员都请愿去援鄂。”
3.疫情中整体感受的变化
访谈中,也邀请学生讲述了在疫情中,学生们心理感受变化的一个过程。
“刚开始就是比较急,然后看到整体情况出现了向好的发展,我就开始平静下来。”
“这次疫情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惊慌,迷茫,因为网上什么东西都有,包括谣言,感觉到迷茫就是不知道这个事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不会是往那个更严重的方向发展。然后就因为国家万众一心,感受到了震撼,最后就是慢慢感觉平淡,慢慢适应,然后想一些之前没想过的事情,想自我的完善。”
“一開始的话,还是很担忧的,后来就封城了,就感觉还是很害怕,就不知道这件事什么时候会过去,后面越来越严重,就待在家里,然后就啥也干不了就很烦躁,然后时间久的话就慢慢习惯了,就慢慢恢复了平静嘛,就希望会越来越好。”
通过访谈的整理,可以看到学生们在疫情中的感受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和信息的杂乱,使学生们产生了恐慌害怕的感受。第二个阶段,随着专业队伍组建,对病毒的了解加深,学生们普遍表达了对疫情会如何发展的迷茫和担忧。在第三个阶段,由于地方上有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全国齐心抗疫,这些充满力量的消息使得学生们的情绪开始回升,感到更积极更坚定。在第四阶段,由于长时间接收各类信息的疲劳和形势的不断好转,学生们开始适应疫情中的居家生活,情绪也慢慢开始趋于平稳。第五个阶段,学生们能够充分地从这个应激事件中出来,逐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注意力也从外在转向内在。
4.湖北籍学生疫情中的心理反应
本次研究也访谈了湖北籍的同学,通过对比想了解湖北籍同学在疫情有什么感受上的不同,心理适应会是一个什么过程。
“开始认为病毒不会太严重,以流行性感冒来面对,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反应。”“当后来发现这个新冠病毒是一个很危险的病毒时,也是有些害怕,担心因为做了什么而感染或者被别人传染,有时候心里特别慌,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湖北籍学生也表达了初期从没在意到意识到这个病毒的危险的一个过程,随后也产生了恐惧害怕的情绪。“每天只听到救护车的声音,什么人都看不到,每天都是阴天,那时候就非常难受。”从表述中可以感受到,身处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当时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在一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吧,因为这个传染途径也看不见摸不着,你不知道自己被感染还是他人被感染,非常害怕。”“煎熬,处在痛苦之中,但你又不能怎么样,想做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慢慢地等,跟TA磨时间耗时间。”这名湖北籍的学生相对其他地区的学生,用到的感受的词更重更强烈,用了“煎熬”“痛苦”来形容内心的感受,也能感觉到其在这个不确定的情况下,充满了恐惧和无力感。
同时这名学生也报告出现了短暂的失眠情况,“说起来比较痛苦,晚上有失眠的症状,连续的三四天。”其也描述了第一天失眠发生的情况,“第一天失眠,听到我们这里县城很多感染的,我们这边县医院很多科室已经都没有了,只治疗这个新冠病毒,然后当天晚上到了十一二点想睡觉,躺下去就睡不着,脑袋里面就想到这个情况特别焦虑,闭了眼睛都睡不着,”“后面几天失眠还是蛮严重,最严重的一次早上6点才睡着,睡到11点起来。”
他也描述了那段时间居家的一些情况,“那段时间也是在家待得特别的难受,基本上每天就是睡醒起来吃饭,吃完就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看手机,然后等到晚上吃饭睡觉,基本上那段时间都是这样的。”从电视和网上获取更多信息成为那段时间常见的应对方式。
“到二月底,看电视,各地医疗队都来支援,捐款捐物,就是觉得很感动,那个时候比之前要好一点,感觉积极一点,觉得疫情在全国一起努力下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不会像之前盲目地发展下去,后面就知道怎么去防控TA,做好防护措施,在家里就感觉好很多了。”从这段表述中能看到,随着外界现实的情况不断好转,利好消息的不断出现,学生的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后面心情就没有之前那样了,但是尽管现在知道都已经好了,清零了,但是还是担心有些没有注意到的,有些瑕疵的,有些隐忧。现在讲起来还是会有些害怕的。”从这段表述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应激事件还是会对疫情中心地区的学生心理产生一些影响,尽管疫情退去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学生还是表达了有点后怕,心理的安全感要彻底恢复,实际还是需要些时间,相对其他地区,疫情重点地区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个过度防护的时期。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学生在疫情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情绪上的焦虑恐惧,行动上不断查看各类信息,想法上担心疫情无法控制自己会被感染,也会出现一些躯体反应,但受访的大学生总体适应情况良好,随着现实情况与时间的变化,情绪也在逐渐好转,注意力也从对外在事件的关心转向内在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而访谈中来自疫情较严重地区的学生,疫情期间应激反应则相对强烈,会感到“煎熬”和“痛苦”,同时也伴有短暂的失眠,但随后也能逐渐调整适应,最后研究也发现处于疫情中心地区的学生相较于其他地区学生可能会多经历一个过渡防护的阶段,这也是正常的心理应激的过程。所以总体来看,面对本次疫情的应激事件,大学生们的心理调节适应情况总体较好,产生应激反应能够很好地自然调节恢复。
参考文献
[1]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
[2]马伟娜,徐琴美.大学生心理应激模型的初步构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21-524.
[3]刘贤臣,刘连启,李传琦,等.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l):46-48.
[4]魏曙光,张月娟,席明静,等.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 自我效能感在应激与抑郁间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00-3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