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用美丽的色彩描绘动人的音乐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5388
王雪琳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美丽的色彩与绘画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本文从学科相容性的角度出发,探索几点绘画与音乐相结合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绘画与色彩;学科相容

  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与绘画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在小学阶段开展该类课程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与色彩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美感与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借助更加丰富直观的色彩,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音符与节奏的变化,对小学生艺术情操以及道德素養的培养与提高,有着极大地辅助作用。

  一、音符从“黑白”变“七彩”,是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的创新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小学阶段,是学生刚刚系统性接触音乐理念的初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基础乐理知识传授,为学生之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与乐谱相关的教学内容。而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自觉地用脑,用耳、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改革中提出,识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关键的内容之一。但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由于乐谱知识等内容大多为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专业性与抽象性较强,导致很多小学生在识谱时,难以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甚至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识谱学习毫无必要,只要多听几遍歌曲会唱就可以了!这一观念,直接导致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严重不达标。

  因此,在未来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结合绘画色彩的表达,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丰富多变的色彩笔触,通过直观具象的视觉变化,提高乐谱与音符的立体感,赋予音符更加生动有趣的内涵,变枯燥无味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动探索寻求乐谱音符的兴趣性,以此点燃学生对于音乐乐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如《拉勾勾》这首歌谣,不仅节奏朗朗上口,富有趣味,十分适合低年级的小朋友学习,更重要的是这首童谣的乐谱都十分简单,只有几个简单的音节,便于刚刚接触乐理知识的学生进行学习与记忆。

  另外,在实际的乐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哼唱的基础上,开展一个“七彩音符”的游戏活动。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笔,无论是水彩笔还是蜡笔都可以尽情照着音乐教材上的图片,将这些音符与乐谱化成五颜六色的样子,给它们穿上七彩的“衣服”,让这些音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此教学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们都十分兴奋,迫不及待拿出画笔尽情发挥,把这些在嘴边哼唱的音符与节奏一一展现在画本上。此举大大降低了乐理知识的枯燥与乏味,音乐与美术的“动静结合”、“音美互补”,大大地优化课了堂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不仅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乐谱与节奏的韵律变化,也降低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畏难心理,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与音乐实践的兴趣和热情。

  二、画面从“抽象”到“形象”,促使音乐故事从“索然无味”至“跃然纸上”转变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其认知习惯的特点还是以形象化的思维为主。在相对比较抽象的音乐教学中,尤其是音乐作品欣赏类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绘画与色彩的表达,将其融入到音乐教学过程中,鼓励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感受与体验通过画笔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或图形。这种学科相容式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与感受,对于发展与增强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与基础审美能力,具有十分直观的催化作用。

  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开展一些绘画游戏,如通过绘画猜歌曲、听着旋律进行涂鸦等活动。通过这些绘画与色彩表达,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如《牧童哪里去了》这首歌曲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重点思考,如何为学生营造与创设关于牧童以及放牛这个已经逐渐远离现当代学生生活的情景。

  这首音乐的理解难点之一在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即使是农村地区也很难找寻到牧童放牛的生活场景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加直观向学生演绎“何谓放牛”,且有效地引导孩子们进入牧童的心理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则是是欣赏本作品的重点与另一个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个难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可以组织开展“牧童放牛”的画报比赛,另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给学生展示关于牧童放牛的影像资料,之后再让学生听着《牧童哪里去了》这首作品,将自己心目中的牧童放牛的场景画出来。其次,再将学生所画出来的具体图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二次表达,从而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牧童的日常与心境,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反思与感悟,实现音乐欣赏课程的最优化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与绘画作为基础美学培养的基础学科,是进行小学教育的好伙伴,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充满了诱惑力。针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实现更加有效的音乐教学,应该从启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入手,通过色彩与绘画,引导学生将音乐作品中的内容用画笔表现出来。进而通过两个学科之间的相容与结合,不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基础美感与综合素养,为学生带来更加多元化的音乐学习体验,为课堂带来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青松.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19).

  [2]吴薇.音乐课堂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6(3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