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关键性辅助工具,更是融入到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这对于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对于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粗浅的看法,总结出来,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学生接受
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关键性辅助工具,更是融入到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强化学生的基础性文化意识,而且可以更加高效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应该先界定清楚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给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时选择更多,但同时也给我们在挖掘内涵上增加了难度。
明白了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那么当代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认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语文教学没有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
很多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语文的工具性的一面,强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对于答题技巧的掌握,把语文课变得干巴巴,硬邦邦。而忽略了语文课本身存在的人文性,使得语文课越讲越枯燥,学生不爱听,老师讲的辛苦的局面。更多的时候我们舍弃了课本中的那些美好的传统文化,把语文课变成了“文化的沙漠”。
二、语文教学隔断了传统文化的情感传承
作为中国人,很多文化基因已经进入到我们的血液中。但我们却缺少一把打开基因大门的钥匙,语文课本身的特点应该是带领学生一起来找这把钥匙,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更多注意了课文的功能性,对于课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只是按部就班的匆匆带过,很少带着学生深入的去挖掘课文的深层情感,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饱含的情感。更别提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散文的时候变得更加困难,更加无法理解古代文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无形中语文教师成了情感传承的破坏者。
三、学生漠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愿意支付高额的费用去学习外语,但是一篇国语作文却写得语法混乱,错字连篇。很多时候学生能够流利的用英语朗诵诗歌,可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却是磕磕巴巴读不下来。很多时候学生对外国作家如数家珍,但是却说不出几个中国作家的名字。面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冷漠的态度,我们的确要认真思考一下原因。
回顾诗歌和文言文讲课的课堂,学生经常会选择借助参考书进行阅读分析,完全是机械的接受而没有个性化的思考。这样一来,课文中的蕴藏的传统文化价值便难以得到全方位展现,严重情况下甚至不利于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和感悟实力的提升。
回想讲课时的情景,因为对于语文教学认知不够深刻,经常会忽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沿用的必要性,使得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长期处于弱化境遇之中。
面对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困境和问题,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能让那些美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上流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清,所知甚少。
对于把传统文化带进语文课堂,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有效的尝试,总结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利用好手中的课本,从课本中挖掘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都是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而形成的,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值得欣赏的,也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而且学生人手一册,使用起来很方便。这便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挖掘出课堂每一篇文章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把讲课的内容能够融入到传统文化。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不畏强敌的勇气。《荆轲刺秦王》中荆轲表现出的重承诺的精神。《离骚》中屈原对国家和君王深沉的爱。《师说》中传达出尊师重教传统美德。《苏武传》中苏武的坚强不屈。如果我们能够花一些时间仔细的研究语文书中的课文,可以带着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志、信”的深刻含义。通过长期的对课文的研读,学生在潜移默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二,利用早读和午读让学生多诵读经典名篇。
高中的学生时间很紧张,课余很少有时间来诵读中华经典名篇。所以老师要利用好碎片时间,多让学生诵读好的经典篇目。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一些经典篇目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那么该读什么样的文章?这需要老师的好好的思考和权衡,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更好的更有效的吸收到作品的精髓。
在選取篇目的时候,我会更注重语言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中华语言的魅力。例如,我会选李白的《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体会李白作品中,想象之奇特,用语之夸张。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气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赋》等作品,了解文人乐观豁达的情怀。柳永的《雨霖霖》《望海潮》感受作者的文字本身带给我们的美感。也会选取杜甫的作品,体会一个人的一生的漂泊,感受杜甫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百姓水生火热生活的担忧。
学生通过诵读这些优秀的篇目,不仅可以了解到每位作家的作品特点,写作风格。有助于学生独自解读古代诗歌。而且将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语言特点,诗歌风格有效的传递给学生。
第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接受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只是死板的教条主义,学生被动吸收效果反而不好。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用一些轻松愉悦同时紧扣传统文化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
我在讲戏剧单元的时候,专门把《窦娥冤》的戏剧片段找来和学生一起欣赏。我们边看,边一起讨论人物的语言,唱腔,动作,甚至是衣着发饰。原本很多同学不愿意读课文,不喜欢传统戏剧。通过这样一次边看边讨论的活动,很多同学拿去书本自觉地阅读作品,并且主动来问我课文中的标注是什么意思。总结这次活动,我觉得有时候轻松的讨论代替严肃的讲解或许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再比如,利用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来带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可以在清明节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寒食节”的来历,体会介子推“倔强”,可以在端午节时和学生包粽子,讲屈原的故事,说说端午节的习俗,顺便可以给学生推荐《边城》之类有描写端午节习俗的作品,让学生阅读。可以在中秋节举办一场赛诗会,让学生准备关于中秋的古诗词,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诗词的积累。元旦时学生自己创作春联。正月十五的猜花灯。这些学生只是在电视中看到的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让学生,亲自去体会,或许刚开始学生做的并不完美,有的甚至简单粗陋,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去做,学生会在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会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并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身边的人。这样慢慢的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传统文化。
第四,建立阅读清单,学生从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课本中会有名著导读,也会设立专门的单元节选名著中的语段,让学生阅读。这些都是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这些引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设下伏笔,让学生通过阅读原著看看“十二钗”的最终命运如何,宝玉和黛玉是否在一起。学生背课文中出现的情节和人物吊着胃口,一定会想办法去看原著。再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结尾让学生不得不去看看原著去了解林冲最终的结局。而让学生多读原著的好处,除了让学生有好的阅读习惯。更有利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去挖掘。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转变语文课的教授模式,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知识同时体会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很多时候,我们惊叹习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佩服总书记深厚的中華文化功底。也深深记得总书记说的那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授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守好语文课这块阵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美好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人教版语文书.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