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学习初中语文的时候,作文可以作为学习的重点环节,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老师教学语文写作不但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大幅度提升而且还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增加人文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语文写作教学环节中很多的学生对于这个部分都会抵触,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老师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利用微写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提升他们对于写作的兴趣,综上所述,本文将结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微写作的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微写作教学;教学策略;教学研究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环节中,写作是老师特别关注的部分,在写作的时候,学生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不仅包括了对于写作的素材进行全面的叙述而且还需要对于自己写作的语言进行研究和排序,因此作文教学是一个很难的教学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基本上都是通过让学生写日记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但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加快和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曾今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甚至和时代已经是脱节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合理的调整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去考慮怎么才能够合理的开展写作教学,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提高。
一、营造活跃的微写作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老师需要把学生的兴趣作为主要的参照物来发掘学生的写作热情,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微写作的形式特别的新奇,这个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没有出现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在实际的写作教学的开展环节,老师可以通过微写作的模式来向学生传输写作的知识,另外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这样就不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或者遏制学生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开动脑筋大胆的想象,可以将自己所想的内容通过文章表达出来,比如老师在课堂上交代一个任务就是以“我最喜欢的东西”作为话题进行写作,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大胆的思索,通过自己在生活中所获得的感悟进行抒发,同时老师可以把文章写作的时间限定在较长的时间,而且通过班级开展作文评比,同时又保守每个学生的秘密,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洞察力。
二、微写作应该扎根于生活
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形式,也是属于艺术的一种,俗话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是因为许多的艺术都是通过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感悟进行表达和抒发,例如著名的《白鹿原》就是通过作者观察陕西人民的实际生活情况之后展开写作,很多的内容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了实际的生活状况,因此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写作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够臆想或者虚假构思,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然后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文逻辑能力的同时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学校里面在体育课的时候班级两个同学产生矛盾,然后老师告诉学生通过这个事件之后,每个人分析和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应该如何去解决,这样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找到合适的角度之后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的时候思考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另外如果学生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文章表达自己活动的参与体验,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文章的真实性,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组织学生互相评论
在微写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展开学生互评的方式互相交流给出意见,这样对于学生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锻炼,另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还有利于班级同学之间感情的提升。
在班级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之后,老师可以通过分小组的办法让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单位开展作文的评选,这样在小组成员里面可以推选出一篇写的好的文章,另外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评,每个人都可以发言,对于写到好的地方或者写的不足的地方通过写意见的方式进行传递。例如在学生写作以“幸福”作为文章主题的时候,在小组成员互相评比之前,有个学生写的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妈妈给予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自己体会到亲情的宝贵和幸福的真谛,然后其他的学生给出意见就是,事情记录的特别的清晰,而且故事特别打动人,但是文章对于人物细节的刻画不够。这样写作的同学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总的来说,在科技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开展微写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同时也可以在不断地创作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老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理念,摆正心态然后努力地准备素材,搭建让学生满意的教学平台,创造出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刘雪华.阅读教学中“微写作”的尝试与思考[J].语文教学天地,2016,6(15):88-89.
[2]王汉立.“微写作”教学对中学生作文学习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4,4(10):25-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