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劳动实践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6948
王晓星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系统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将小学德育教育推上新的台阶。而《小学德育纲要》中针对小学德育工作给出明确指示,其中有一项就是要求学生热爱劳动,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基于此,本文就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劳动实践的作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劳动实践;小学生;核心素养;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工作要基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其中,德居其首,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德育教育中,劳动教育占據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劳动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体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劳动实践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发挥的作用阐述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基于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自立能力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加上子女数量的减少,当前的小学生在家里几乎事事都不需要亲自动手,导致学生的自立能力普遍较差,有着极重的依赖行为。究其根源,主要是学生劳动能力的缺乏。如果学生不具备自我劳动能力,不仅对当下的成长不利,对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比如组织学生打扫教室,清扫垃圾,整理书包等。还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洗自己的袜子,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经常参与这些劳动实践活动,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锻炼,其自立能力也因此得到增强。

  二、基于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生活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作为人类个体最重要的一个属性,社会性对学生的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面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时能够做到正确协调处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性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且热爱自然,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崇尚平等自由,能够针对社会公平正义主动维护;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理性行使公民权利且积极履行公民义务;能够自主作为,积极履行对他人和自身的责任;热心志愿和公益服务,具有互助精神和团结意识;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宽和待人、友善诚信、文明礼貌、自尊自律等。而这些社会责任感均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得到培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如“我是环保小卫士”“我是交通指挥官”等,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学会爱护环境、遵守规则。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送爱心,下小区帮助贫困老人做家务等,让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些劳动实践中得到增强,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人生阅历浅,所以在很多方面缺乏意识,尤其是感恩意识。以劳动为例,对很多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感受到父母上班的辛苦,甚至认为父母上班同自己上学一样,只是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因为没有体验过工作劳动,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不知道节约,比如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钱,买的玩具玩过一次就扔。这些都是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劳动实践进行培养。例如,学校可以同校外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比如让学生去服装厂剪线头,去牧场挤牛奶,去苗圃种树,去帮助环卫工人扫垃圾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每个行业工作者的艰辛,也知道了自己享受的背后他人辛劳的付出。他们懂得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这样,小学生逐渐学会珍惜,也学会了感恩,其感恩意识和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基于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通过对当前小学生整体素质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小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愿意劳动,不愿意吃苦,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着退缩,面对挫折第一时间想着逃避。这一状况若不加以改善,不仅对学生当下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阻碍,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也极其不利。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改善这一现状,利用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例如,教师可以在德育教育中纳入“种块小菜园”“我的校园农场”“开块试验田”等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种花种菜,照顾花草,在收获了蔬菜水果之后将其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尝一尝,或者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以此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知识丰富型人才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小学教育教学也要积极做出调整,在重视智育教育的同时也积极落实德育教育工作,将教育过程同劳动实践相互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凤萍.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05):552-554.

  [2]郑蓓.基于做中学理念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理论要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25-26.

  [3]李宏新.对新时期我国培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问题的回顾[J].教育科学,2005(02):6-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