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又去西安上学。我知道,到了西安,不会有多少人会知道潮汕地区是怎样的一个所在,所以这时再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我会说:“广东。”外面的人对广东也有见解,但第一印象不是吃的,而是经济。隐隐约约感到的是,大多数人认为广东人都有钱,并且没文化。这个发现让人哭笑不得。在西安的大学食堂里,我再次發现了拉肠的存在,这次我不是嫌弃,而是十分惊喜。下了香菜、没有青菜的拉肠,显然融入了更多西安饮食的文化,早已不是我想要的味道,它很难吃,但我总会在不自觉间走向那个窗口,买上一盘,一解乡愁。我曾费了一番力气,想在西安找到牛肉丸,但没有找到,之后在一个窗口发现了鱼丸。鱼丸很便宜,五块钱,竟有十八九颗之多,我很惊叹于西安的物价。但到了真正尝到,才发现这些丸子都是面粉搓成,不免遗憾。
对吃食的理解与怀念,是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家乡的一个方面。出门在外,我对家乡的理解不只是风味,还有很多。例如地理位置、人情世故、生活情调。
走进西安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我总会惊叹,大家总是不分节假,埋头苦读。这种不断拼搏努力的读书风气,在家乡很缺乏,相当一部分人,总是在期末到来时抱紧佛脚。我总将广东人读书不够刻苦拼搏的风气归咎于我们的懒,但在外时间一长,才发现地理位置也在这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东南沿海得天独厚的位置,对于出生于此,长大于此的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等离开了它,才明白他人努力打入沿海城市的辛苦。“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习惯,所以忽略,所以我们很难体悟到自己身处其中的幸福。在广东,并不觉得有何好处。等到了西安,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向往我来时的路。我也羡慕对方,羡慕西安古古朴朴的城。但年纪渐长,最难以忘怀、日夜企盼的,还是回家的路。
我以为,家乡人情的美好总体现在茶上。曾看过一句玩笑话,在潮汕,就算是要找对方吵架,也得先到人家家里喝上一泡茶,边喝边吵,或者喝完再吵。虽是玩笑,但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也的确如此。潮汕人爱喝茶,并且天天饮功夫茶,这是有名的。亲戚朋友来了要饮,夫妻对坐时要饮,就连在家独坐,也是必饮的。我也爱喝,但只在家的时候才喝。离开了家,在外读书,天天忙得不可开交,总觉得没有时间容人坐下来慢慢泡壶茶。其实,真的有那么忙吗?现在想来,不过是自己在外,就失去了那份静下来的闲心罢了。喜欢喝茶的人,如果为了省事,也可以冲茶包,但这终究是不同。茶包往开水一扔,固然省事,价格高点的茶包,自然也能做到味道香醇,但功夫茶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的程序,最后呈现在眼前的冒着氤氲热气的一小杯,所能带给人的心境的安稳和平静,是永远无法被茶包取代的。这种在饮茶中体会到的静,总是让我觉出自己平日里的浮躁。每次刚回到家,我总会有几个晚上,梦见车走了,而我的行李还没有收拾好,梦里的我,又急躁又焦虑,这种状态,与饮茶时的闲适与安逸形成了鲜明对照,它让我看到平日在外时,我自己内心的狼狈与挣扎。在家住上一段时间,这种梦就会自动消失,我也会渐渐淡忘许多不开心的事,安心享受那静谧的时光,而后时间一到,带着新的心态重新上路。并且可喜的是,我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焦虑,因为家乡文化影响的逐渐深入而越来越少,那种噩梦也越来越少出现。家乡的茶,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尤其是学会沉淀,学会平静。但还远远不够好,我多希望自己在外读书,带上的茶叶能够多几次被想起,多几次被慢慢冲泡、静静品尝,自己的心境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多一点闲适与平和。
家乡的生活情调,大概可以归结为一个“慢”字。除了每日慢慢地泡茶喝茶,人们还会特意骑上小电动,到隔壁乡一家渔户那里,慢慢挑鱼买鱼,讨价还价,即使集市很近很近;大伙在自己院子里开垦点荒地作菜园,种上最容易长的芥菜、菠菜和韭菜,小孩兴致一上来就到菜园里挖蚯蚓;大人们每天吃了晚饭以后,相约去散步……这种慢显然与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不相符合,而家乡的经济也因了这种慢而发展迟缓。然而当今社会,又有哪种生活能被标榜为绝对的正确呢?不过是每个人自觉的选择罢了。
我想明白了,今后,无论处于何地,如果有人再次问我来自哪里,我都回答“潮汕”,因为,我想向更多的人们好好介绍它。
作者简介
李伟妹(1998—),女,汉族,广东普宁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