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本文将结合陶行知先生“爱”的教育思想,从用爱感化学生、用爱鼓励学生、用爱唤醒学生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进行爱的教育。
关键词:爱满天下;感化;鼓励;唤醒
教师对学生诚挚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它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不仅如此,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也会唤起他们爱的回报。只有老师在“爱”的氛围中教学,学生在“爱”的气氛中学习,才能使班级中充满“爱”。
一、摸清情况,分析原因,用爱去感化他们
爱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的催化剂,他可以促进学生的转化。在我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听课,不管老师怎么提醒,只做自己的事情,脾气特别暴躁,总喜欢跟老师顶嘴,如果其他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会马上去打那位同学,哪怕是在课堂上。此外,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都常常不按时完成,考试成绩不理想,书写也特别不认真。鉴于此,我对这位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走访后了解到该生的父母早已离异,一直由母亲抚养,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遭到醉酒父亲的毒打,因此也造成了现在这种狂躁的性格以及喜欢动手打别人的习惯,而且母亲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辅导该生,同时,在对该生的教育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由此,我开始尝试各种教育方式以期对该生进行转化,学习上,我更多的承担了这位学生的辅导工作,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滴的耐心的手把手地教,上课的时候多对他进行提问,一有进步马上鼓励,每次作业都会给他写一些鼓励的话语外加一个小小的笑脸。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找他聊一聊,当他又在教室里哭闹的时候,先带他到一个没有人的角落,蹲下来用纸巾帮他檫干眼泪,静静地等他心情平静,再耐心的对他进行教育,并教他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让他感受到老师一直很关心很爱他,希望他越来越好,渐渐地,在数学课上他转变很大,特别喜欢主动回答老师问题,在教室里发脾气哭闹的次数也在减少,作业也基本能够按时完成,总之,一直在往好的方向转变。
二、掌握心理特点,调动积极因素,用爱去鼓励他们
学困生的心理一般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常常在学习上表现出自卑的心理,缺乏足够的自信,主要因为受到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也丧失,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成绩越差也越不想学。他们对于犯错误表面上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很忐忑,蕴藏着想要进步的火種,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我们班有位小朋友是个被称为“缺乏教养”的学生,每次见到老师总是不打招呼而且都是低着头跑过去,有时候老师叫他名字也是爱理不理的样子,其实在他内心应该不是这样,但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缺乏自信,想说但是又说不出口。对此,我多次找他谈心,给他讲做人的一些道理,让他明白给人打招呼没什么难的,是一件好事,此外,在学校从不冷待他,发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表扬,一开始几次还是我主动给他打招呼,到后来,渐渐的有所转变,他更喜欢主动给老师打招呼了,人也变得自信了很多。陶行知先生曾给教师如此忠告:“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让我们不仅要爱身边的每位学生,也要去发掘和鼓励身边的每位学生。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爱去唤醒他们的心灵
一般来说,学生都愿听老师的话,希望老师注意他,关注他,得到老师的“爱”。而在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表现突出、积极回答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就缺少足够的重视和关爱,“爱每一位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2教育我们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这些“学困生”算是学生里面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失败和打击,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老师多给与鼓励和关爱。老师的一些言行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假如我们持之以恒,假如我们始终如一,习惯也会成为自然。对学生时常想着爱他们,时时刻刻“想为他们之所想,急为他们之所急”。学生也是有感情的动物,天长日久,他们也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也会自觉地要求自己:只有好好学习,积极参加活动,遵守校纪校规,才会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老师。自觉地由“要他们学”转变为“他们要学”。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每位教师都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重托,教师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不仅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是对每位学生的热爱。用我们的爱去感化他们、鼓励他们、唤醒他们。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2]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3]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