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在其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新经典作为一本较全面的日语教材,对日本饮食文化必然有所涉猎。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经典教材中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中国元素;新经典教材
日本料理,也就是和食,起源于日本群岛,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菜肴。日本飲食一般分为主食和副食。米为主食,蔬菜和鱼等为副食。徐静波将传统日本料理的特征归结为以下三点:①对食物原初滋味和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对于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菜来说,只需要上好、新鲜的材料和娴熟精良的刀工就足够了,比如说“刺身”,即生鱼片;②对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具体体现在餐食的盛装,日语中称之为“盛付”。在日本,考察一个厨师水准的高低除了刀工之外,就是看其如何在盘中拼摆菜品;③对食物器具和饮食环境的执著追求。
随着战后日本民主改革的进行和国际交往的增加,今天的日本饮食又呈现出新的特征:①饮食多样化。中华料理、西洋料理和传统日本料理三足鼎立,如一个普通日本人早餐可以是具有西洋特色的面包、牛奶,午餐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拉面、饺子,晚餐可以安排为传统的日本寿司;②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许多新料理、新品种。它们既不同于传统日本料理,又不失日本文化的本质,即呈现出多元的主体性特征。由此可见,在包容万象的日本饮食文化中必然存在着中国元素。
1日本独特食物中的中国元素
荞麦面中的中国元素。在新经典中提到了そば,也就是荞麦面。荞麦面是具有日本特色的面条之一。与乌冬面绿茶面并称日本三大面条之一,深受日本民众喜爱。日本人最初食用荞麦时,由于制粉技术落后,只是简单地把荞麦粒做熟了吃,这种情况持续了几个世纪。镰仓时代(1185—1333年),中国的手工制粉技术传入日本,日本有了荞麦粉,于是人们开始长吃荞麦面糕。
刺身中的中国元素。在新经典中提到了刺身[2]。刺身就是指鱼脍、鱼生、生鱼片之类的东西,指将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辨清种类,故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这个叫法仍被保留下来。刺身由于制作方法简易,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源地。但最早具有文献记载的还是在中国的周朝。据《诗经》记载:“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西周时期(公元前823年),宣王的重臣——尹吉甫在征伐北方凯旋设宴之际,把萝卜切成丝,撒在盘子上,并在其上方摆上切薄了的生鲤鱼片。这大概是最早的刺身。
2日本食物单词中的中国元素
林檎(りんご)中的中国元素。在新经典中出现了りんご,也就是苹果。林檎,又名沙果,是苹果属。落叶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卵形或近球形,黄绿色带微红,是常见的水果。《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枇杷林檎,带谷映渚。”因此,林檎这个单词应该是从中国传过去后,逐步演变成为苹果的意思。
弁当中的中国元素。在新经典中出现了弁当,也就是盒饭。弁当一词来源于中国南宋时期的俗语“便当”一词,在中国,意为“方便,容易”,这在我们古老的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后来,“便当”一词传入日本,用于指可携带的盒装餐食,经过逐步演化,写作弁当。
3日本食具中的中国元素
筷子中的中国元素。在新经典出现了箸、日本继承中国的固有制筷工艺。日本筷子流行尖头的筷子,款式十分繁多,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4日本茶道的中国元素
在新经典第一册中出现了お茶、紅茶、ウーロン茶、在新经典第二册中出现了茶碗,说明日本的茶道文化早已成为日本饮食文化中一员,影响着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的《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正如桑田中亲所说一般:“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5日本酒中的中国元素
在新经典中出现了日本酒。日本酒起源于中国。根据日本《大隅国风土记》记载,日本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由于历史原因,大量中国移民到了日本,带去了稻米种植技术。在当时九州近畿地方就出现了用嘴咬嚼蒸煮过的稻米数分钟再吐到碗里发酵的「口嚙酒」,同时照日本历史的记载,口嚙酒时期约有五、六百年,一直到公元250年左右,中国的魏志东夷传中有关倭国之酒的记载,说明当时日本酒已经脱离口嚙酒的形式,而清酒名称的正式出现,则是在日本地方史《播磨国风土记》中首次披露,推算时间,日本历史首次出现清酒,约为公元400年左右。在史书中,日本被称为东夷,他们好饮酒,特别是在婚葬嫁娶的时候。
通过对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一二册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学到大量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知识。在三四册的教程中也同样有很多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分析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两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就比较密切,对日本的饮食文化的学习是我们了解日本熟悉日本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刘利国,宫伟等.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4.
[2]刘利国,宫伟等.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4:102.
[3]徐静波.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
[4]万芳.浅淡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5]金启华译注.诗经全译[M].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400.
[6]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李红.和敬清寂茶禅一味-论日本茶道[J].河南大学学报,2013:2.
[8]冲森卓也,佐藤信.播磨国风土记[M].日本;山川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徐吉炜(1998.03—),男,浙江绍兴人,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学生。
吴旻(1987.10—),浙江衢州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从事教育课程学、日语专业教学研究。
【此论文为嘉兴学院2017年度校级一般SRT项目:日本饮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以日本横滨中华街为例,项目编号SRT2017C118】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