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主体作用;体现
一、阅读、写作一体化,学生当“小作家”
讲读课上,我重视学生自己对课文的观察、理解和体会,尤其强调“再创造”。用写作促进阅读学习,将重心由“教”转向“学”,再由“学”转向“用”。因此,我把课文当作学生学习和训练的例文。我首先进行的尝试是:将教学内容全都纳入写作技法的大背景中把握。第一环节让同学们思考的是这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如果是记叙文体,注意在写人记事上用了什么材料,人物形象有几个,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结构安排及语言特色如何。如是议论文体,则请大家思考这篇文章大概说了个什么道理,重点考虑文章是怎么说这个道理的,该文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的顺序,培养学生从写作视角来看文章。第二环节是再请学生自己充当小作家进行“创作”。让学生思考,如果同样的主题,同样的素材,自己来写,情况会怎样。请同学们用内部语言,在心里重组材料和结构,“写”这篇文章。由此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琢磨原作者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不同类型课文揭示主题的精美准确的语言,变化不一的句式。同学们在比照中就会被名家风范所折服,找到自己的不足,对所学课文产生切身的体会。如果学生达到这一层面的目的,那么诸如字、词、句、段、主旨等自然迎刃而解。而且字、词、句的学习和掌握再不会如同手从胳臂上被割下来那样脱离语境,段落和层次的分析也不会困难或摸不着头绪。
如讲鲁迅的《孔乙己》前,我先举出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弱势群体的鄙视现象,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身边的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最后得出了“要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的共同认识。我因势利导,请他们默想和回忆一下自己家人、朋友、邻居对“边缘人”的态度。这样在讲课前就使学生拥有了积极接受课文内容的心理准备。在讲课文时,我则着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深透理解文意,让同学们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品位辛辣深刻的语言、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字词在同学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就自然解决了。讲完课文后,我请同学们进入角色,假想自己就是一个给饭馆打工的服务员,一天饭馆来了一位像孔乙己一样的落魄者,这个故事该如何写,让同学们来个再创作。这样就使学生在模仿名家文章写作时,能深切地领略文章的表达技巧、字词句段的精巧,也更深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意义,将课文和自己的写作密切联系起来,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
如在讲解《故乡》之后,我要求同学们重点理解环境描写的意义,引导学生懂得环境是因人的心情不同而有所变化,“凡景语皆情语”。在分析了《故乡》沉痛的主题思想后,再回溯小说的开头,请同学们讨论作者为什么那样写,揣摩作者面对荒凉破败的故乡景色所产生的深沉悲哀的情绪。这样一来,学生在随后的作文里,就知道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和作品中的人物和事物一样重要。这样坚持下来,就使学生对各类文章的具体细节也有了深入的掌握。
以课文为例文,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思路,激发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二、鼓励质疑和批评,学生当“小评论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要求他们不管面对哪位作家的作品,先从批评家的视角切入,鼓励他们质疑和批评,只把课文当成例子,不顶礼膜拜,觉得课文高不可攀而妄自菲薄。让他们自己品评文章的表达技巧、遣次造句和思想内容的优劣,对学生哪怕一点点独立的见解都给予大力表扬。这样一来,大家都想当批评家,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阅读课文的程度远比老师要求得细致。
如在讲《斑羚飞渡》时,我要求同学们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学生在通讀并熟悉了故事内容后,就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甲生:“我觉得作者写彩虹写得不好——彩虹不可能只有六米,也不可能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我让斑羚先看到山上的彩虹,受这个启发,把彩虹当跳板……”乙生:“我觉得‘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并不好,不如说像块石头一样落下去,形容摔得重。”丙生:“‘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这一句,应加上一句‘跳板反弹了一下,因为平时跳远时跳板是要反弹的……”丁生:“我觉得课文开头应该用景物描写渲染悲剧气氛:阴霾笼罩着伤心崖……”对于这些看法我首先给予的是肯定,因为这说明同学们进行了比较深切的思考,而且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同学们在我的褒奖之下,内在的精神动力被唤起,他们以“小评论家”的身份审视课文,对课文进行了创造性的复述,彰显了语文学习的精神本质。在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做出个性的反应的时候,不要忘记提醒和纠正:该有的道德底线不能丧失。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有学生就提出文中父亲的背影没有美感,表面看是审美观的问题,实际是情感上的问题。虽然不能说不同情就是不道德,但至少不能说他的道德水准很好。此时我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父辈们生活的艰辛和对子女深沉的爱,感受一个辛苦展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于是个别道德底线模糊的同学的价值取向明确了,迷茫与缺失的价值观得到了及时的补救。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要让学生有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真正把“教的目的”变成“学的需要”,一步一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愉快,真可谓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1]郭冬林.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
杨志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