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生发言习惯的个案研究具体过程
(一)个案一
行为特征:五年级的周秉日同学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宽松,对孩子要求大而化之,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更是一种“慈母型”的宽容态度。他们对孩子过分宠爱,平时说话表达要求不高,使其语文学习成绩不稳定,并逐渐滋生了许多坏习惯,如:说话意思表达不清楚且浪费时间等。渐渐失去了发言的兴趣与积极性。
现状分析:经过仔细观察,多次耐心细致地谈心和家访,并从其他同学处对其进行了解,我对学生没有良好的发言习惯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小学生正处于好玩的年龄,而他们认为发言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就行了,便选择了放弃对自己严谨的说话习惯的注意;学生家长对其过分溺爱,在家无人督促,父母忙于做生意,与孩子交流沟通较少;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时没有养成严谨的说话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更加失去对自己语言习惯培养的信心,逐渐失去了积极发言的兴趣。
改进措施:基于这几点原因,我做出了如下的改进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从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人手,如:朗读课文,领读等形式,给他充分的勇气,并激发其发言欲望。在其想说的基础上,及时给予奖励,打消其发言的紧张情绪。
2.及时在全班集体同学面前进行表扬,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他要表现好的决心。这激起了他的好胜心理,调动了发言兴趣和热情。在继续读书时进行指点,再次请他范读、领读,他的兴趣增强了,信心就足了。
3.再到学生家里家访,把孩子在校发言情况与家长进行了反馈沟通,确立了共同的目标,我们都将扭转这个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把逐步培养良好的习惯定为首要任务。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足。
改进效果:实践证明,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就初步形成了,激發起了学生的积极发言兴趣与热情。
(二)个案二
行为特征:姜岩龙同学思维灵活,表达欲望强。平时发言较随意,发言时伴随有拽衣角、双腿晃动、站不直等动作。有一段时间,这个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散漫,不时插嘴,并伴有离开座位等现象。
现状分析:经过与家长的沟通与平时的观察,该生发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该同学思维活跃,急需表达自己的思想,有较高的表现欲望,希望得到肯定,会直接跳起来举手喊道:“我知道,我知道!”,导致说话时过于紧张而说不完整;对于别人的发言没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倾听。每次我让学生讨论、堂练时他会多次向老师反映“他,她不跟我交流”、“他/她不会说”等;也体现出平时的学习中发言时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不明确。
改进措施:通过对几点原因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学生的发言习惯进行改进:
1.针对该生的发言习惯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先在生活上多关心他,鼓励班上的同学和他多交往,多交流。在学生的态度上首先明确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注意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自己的行为,不仅关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也懂得去尊重他人的观点。
2.对学生的发言提出明确要求。每次做到后,就及时进行鼓励与表扬,不断进行强化巩固。
3.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表达个人的观点。尤其针对学生不太会点评的现状,我反复示范,再经常让学生练习点评。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掌握了一些规范的点评语言,比如“我表扬……我希望……我向对方提一个小意见……”等。
改进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促使学生主动调整自我的发言习惯,在不断地主动地调整中形成良好的完整发言习惯,逐渐发现姜岩龙在平时发言中,懂得了与他人交流的方法,能够让大家接受自己的意见。
二、良好发言习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现代人在与人合作交流时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强化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素质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目前的教学特点,积极运用发言习惯养成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励目标,培养发言兴趣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所谓目标激励,就是设置或确定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方法。激励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尤其是当学生发言出现问题时,我们常以批评为主要的教育方式,结果使学生养成了拘谨、缺乏自信的人格特征。
(二)适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发言情况能否有不断的提高,并最终养成习惯,善于倾听是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认真听取别人的讲话,尊重讲话人;在听取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别人;能及时地掌握别人讲话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能做出分析和评价;有不同意见能善于和敢于与人交流。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
(三)立足课堂,给予学生锻炼平台
现代课堂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进行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时也包括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班级授课制中,师生中的有序发言是完成这种合作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渠道。用示范的方法调控语速,使孩子们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四)多种学习形式,全方位养成习惯
各种活动形式中的训练。将学生的良好发言习惯训练有机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养成作重点指导和训练。在班级中,通过小组、组间、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信息,共同解决新问题。
(五)融入集体,加强榜样环境感染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是学生直接交往中的一些榜样,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语言示范: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刻以饱满的精神,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