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因势利导培养能力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7911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怎样让学生喜欢作文、善于作文?这是许多老师都在思考,并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老教师,我也对此进行了许多探索,有教训,共有经验和体会。实践中,我发现因势利导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事,他就会用心去想,用力去做,即使遇到困难,他也能够想方设法去克服,因此也容易取得成功。教学中,我们的许多学生畏惧作文,不知道作文该怎样写。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作文没有兴趣。怎样让小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在实践中,我体会到,精心设计教学,创设生动的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的情境非常重要。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春天题材的作文时,我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春天”的郊游活动,让学生在田野里、小河边、公园里,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与动物、植物亲密接触,有目的地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既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更加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比如观察小春作物、柳树、樱桃、梨以及常见的花草等植物的特点和变化,然后再把所看、所想写成作文,学生觉得很有兴趣,写作也不再困难。

  二、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个性特点以及对作文兴趣等差异的存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切记对学生搞一刀切。在对作文的要求上应该体现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这样既可以使优生更优,也可以使困难学生树立信心,逐步提高。

  一是命题要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好的命题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打开学生心扉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十分注意在命题上狠下功夫,所出的作文题目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符合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愿,也就是让学生写想写的东西。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比如写《我爱…》《我希望…》这样的半命题作文,由于命题灵活,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既可以写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人,也可以写自己熟悉的事,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学生既不会觉得写作困难,还会很有激情,写作的效果自然不会差。

  二是作文要求上区别对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不对学生作文提过多的要求和限制,而是尽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比如,在作文的字数上不会要求必须达到几百字,而是告诉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可以充分表达你的想法,能写多少字就写多少字”,这样,困难学生不会因为规定的字数达不到而发愁,优秀的学生也有充分展示空间。在完成的时间上我也注意不搞一刀切,而是给出一个时间段,在时间段里完成的随时可以上交。这样,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至于出现“赶时间”仓促完成的问题。

  三是作文训练掌握好度。“张弛有度”,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训练次数太少难以达到训练的效果,如果次数太多,又会加重学生负担,引起学生反感,也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规律,掌握知识的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地进加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起来。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大作文训练的密度,如每周安排写两篇习作,看两篇课外优秀作文,让他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而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每周安排写一篇习作,看一至二篇课外优秀作文;对于作文比较困难的学生,则每周写一至二个片段,读一至二篇课外优秀作文,重点放在读上。训练时有疏有密,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各有侧重,这样就不会让学生疲于应付,对作文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更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作文训练也才会有效果。

  四是及时鼓励,增强信心。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越是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的学生,自信心越低。怎样树立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我采用了赏识教学法。一方面对缺乏信心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让他们敢写;另一方面,注意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和鼓励。一次次表扬和肯定,让他们作文的信心不断增强,慢慢的,他们就不会再畏惧作文,还会喜欢作文。

  三、学习交流,注重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无话可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累太少,作文就好比做无米之炊。要让学生“有米下锅”,就要从平时入手,积极引导他们从生活和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重点从四个方面去指导学生。一是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提高写作水平上的重要作用,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摘录美词美句;指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从中吸收养分。二是引导学生参加“小小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把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三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每一次观察都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活动结束后,举办交流会,互相交流观察日记和心得。四是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利用活动课等实践安排学生交流所写观察日记、交流读书心得等等,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学习,并通过交流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简介:

  杨兴梅,女(1966.09.03—),汉族,四川绵阳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