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性地学习呢?笔者就如何营造自由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设置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巧抓“空白处”,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年级;探究性;引导
所谓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性地学习呢?下面笔者就如何在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这一问题谈一些微浅的认识。
一、营造自由、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想倡导和开展积极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实行开放式阅读的课堂,必须率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主人心态,让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立人格,乐学、乐思,产生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老师要培养学生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笔者在执教口语交际课——《假如我要……》时就营造了宽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上课时,我和同学们坐在一起观看《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片段,感受孙悟空拥有七十二变的无穷威力。学生们看完,仍兴奋不已时,议论纷纷,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同学们,世界上真的有孙悟空这个人物吗?”学生回答:“没有”。我继续问:“那该书的作者吴承恩先生是怎么塑造出这个形象呢?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呢?”这一问,让学生沉默了一会,但很快,学生就说“想象”。
“那我们现在就围绕这个想象来做文章!”“吴承恩先生变出了一个孙悟空,你们想变出什么呢?”课堂又活跃起来了,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希望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一门技术,让你们变出理想中的人或物。想不想啊?”“想!”
话匣子打开了,学生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和创造欲望,可以让教师的指导事半功倍,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可见,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迪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能可贵。在语文教学中,质疑是深化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师:同学们,看看题目,你们能否根据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晏子为什么要使楚?
生: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呢?
生: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呢?
……
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是真正动了脑筋,学会了自己去发现问题,这就为接下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质疑,或许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但笔者深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质疑的能力会不断提高,问题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确实,教师不能简单地、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学會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
三、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更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必须抱乐于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敢对教师说“不”,引导学生敢对教材说“不”,让学生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执教《乌塔》一课时,引出课题后,笔者把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 ——“阅读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写在黑板上,鼓励大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气氛活跃:有的学生认为乌塔这样是对的,这样可以训练自己的勇气和胆量;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做是错的,小孩子不应该独自出外旅游,这样做太不安全了;也有的同学拿不定主意,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辩得不相上下,这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设置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教育者更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积极提倡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让合作互动成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发表自主探究的成果,在小组的协作讨论中体会共同探究的乐趣。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提出质疑:小女孩几次擦燃了 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象呢?问题提出以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准备好交流材料,再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能抓住同学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顿悟”、“豁然开朗”的神情时常可在孩子们的脸上发现。
五、巧抓“空白处”,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德国著名学者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再创造的过程。”怎样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挖掘蕴涵在空白处的蕴意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在这些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建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草船借箭》一课,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周瑜非常高兴,而诸葛亮却不露声色。细读文本,其实两个人的内心都思潮澎湃,那他们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细读文本,直接与文本对话,真正融入到角色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和体验,还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学起来事半功倍。
可见,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接受性学习的框架外找到一条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