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五音戏的地方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8474
摘 要:五音戏的起源与发展都与当地的文化发展分不开,五音戏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和孕育这个戏种的土壤是分不开的。五音戏是全国独有的剧种,很多的剧目都是表现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地方特色浓郁,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关键词:五音戏 地方特色 文化 女性形象

  2006年五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音戏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淄博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却少不了五音戏,尤其是农村地区,有些村子里还是保持着在重大节日的时候,请来一个戏班子搭台唱五音戏这样的传统。五音戏这种地方小戏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一、五音戏的历史渊源

  五音戏是起源于山东历城、章丘一带,在滨州、淄博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性戏曲,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五音戏有“北方越剧”之称,它的发展大致经过了秧歌腔、肘鼓子(周姑子)及五音戏三个阶段,经过这样一个漫长阶段的发展,五音戏也不断的发展壮大。“肘鼓子”戏分为东路、北路、西路三支,东路和北路因为各种原因逐渐的衰微,但是在民间还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西路的“肘鼓子”被专业的戏曲团体传承了下来,就是现在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五音戏专业表演的团队。

  秧歌腔时期,逢节庆之际,农民便自发的组织起来,用边舞边唱的秧歌形式,庆丰收或祝太平。肘鼓子戏时期,剧目不断地增加,并借助这种表演形式成为讨饭或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名扬四方的人物,齐鲁大地无人不知的“鲜樱桃”——邓洪山。他和梅兰芳、余叔岩一起在珍珠泉院内的戏楼子上同台表演,梅兰芳在观看了他的《王小赶脚》后大为赞赏,两人结为朋友。那时的“五人班”没有个正规名称,邓洪山便借用灌制唱片时“百代唱片公司”赠给自己的写有“五音泰斗”的锦旗上的前两个字,改“五人班”为“五音戏”。

  五音戏的腔调优美动听,舞台表演丰富。在剧词方面,因为起源于田间地头所以表现的都是日常生活、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非常的丰富,民间观众耳熟能详的主要有《王小赶脚》、《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等。表现的多是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也表现当地人的生存现状。常用民间谚语和形象比喻,言简意赅,深得淄博地方百姓喜爱。

  正是由于五音戏这种地方戏的特色受到了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出现了“鲜樱桃”这样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所以五音戏在当时在全国也有了点的名气。但现在五音戏的传承却出现了问题,越来越少的人会唱这种地方小戏,观众也越来越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农村里年纪较大的人才会喜欢看,年轻的一辈人对于这样的传统小戏缺少了兴趣。但是因为其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在,五音戏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又注重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五音戏的发展前景还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

  二、五音戏将地域文化融入到艺术表演中

  五音戏诞生的地方就是在章丘、历城等地。戏曲的衍生是和繁衍它的土壤分不开的,当地的地域特征、文化环境、语言、习俗都会对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地方戏曲是艺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地推敲琢磨出来的。五音戏是起源于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将五音戏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乡土特色融入到舞台表演之中,对当地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五音戏与孝文化的结合

  山东地区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家庭观念浓厚,比较注重家庭和孝。尤其是受到儒家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山东人的这种对家的感情格外的深厚。在外的游子总是思念家乡,很多山东人在外读书后都会选择回家工作。五音戏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衍生,更加具有地方的特色,在剧目中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是带有浓浓的家庭气息。五音戏中的剧目大多将家庭生活作为主要题材,幽默诙谐,有的则体现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富含着哲理。

  在五音戏的剧目中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是带有浓浓的家庭气息,有的家庭生活的剧目,是在生活情景时制造出一系列个性鲜明、贴近生活的“小人物”的形象。《王小赶脚》讲的是二姑娘在回娘家的路上雇驴,在这一路上与王小说说笑笑,在整个戏曲表演中都体现出二姑娘回娘家的喜悦心情和王小挣钱的兴奋之情。表演过程中体现了鲁中地区的风土人情,表演得非常的逼真。在表演中多处出现了“酸”这个字,这也是五音戏中女性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孝”文化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山东人特别是淄博人更加注重。《王小赶脚》的唱词里二姑娘回娘家之前,“俺丈夫偷偷塞给了俺两百钱”,“偷偷”就是怕让婆婆看到。这些都说明了婆媳之间那种十分微妙的关系。这一类作品大多都是描写了不管婆婆是怎样的刁钻媳妇,媳妇都是非常孝顺。

  蒲松龄一直都是整个山东的骄傲,也是淄博的骄傲。《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的另一重要白话作品,全部内容用淄川口语写成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方言,与五音戏有着共通的妙处。《墙头记》这部戏剧是从蒲松龄的《聊斋俚曲》改编而来的,讲的是两个儿子开始均拒绝抚养老人到认为老人身上还有钱继而争夺抚养老人这一系列举动,充分揭露了两个儿子不孝的嘴脸。老人在戏中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唱词“老来难,老来难,老来无能讨人嫌,我吃不饱来穿不暖,月乱倒换。”这几句唱词将老人晚年的凄苦无助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用这部戏来嘲笑和反讽现在的不孝之人。因为山东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格外注重道德的培养。

  (二)五音戏中女性形象体现出的当地文化

  五音戏的剧目中的女性大都是心地善良,在逗乐说笑中开展生活。她们勤劳顾家,是一个家庭中维持幸福的人。山东文化尤其是鲁文化对于妇女有着较高、较严格的标准,山东的妇女一般都是具备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的美德,这也是为什么五音戏自古今来都把女性当成赞颂的对象的原因。它可以使得家中的妇女在看戏的时候容易引发共识,深受当地女性的欢迎,因此很久之前就有“拴老婆橛子”的赞誉。五音戏与当地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响。像《王定保借当》中张春兰这个女性,在得知自己的未婚夫上学期间与同学赌钱并且输了钱,到处借钱的情况下想尽办法给他还钱,在恶霸李武举的阻挠之下硬是突破了重重的困难,救出了王定保并且使他认识了错误并改正了。

  《姊妹易嫁》是由《聊斋志异》中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素花不愿意嫁给贫苦的人家,直接拒绝了假扮成乞丐的状元郎毛纪。妹妹素梅善良,听从父母之命代姐出嫁。然而在改编的过程中编者在戏中添加了素梅知道毛纪并非叫花子而是状元郎之后,对其进行了狠狠的批评。这些女性角色符合山东人对于女性的要求,她们善良、吃苦耐劳,并且用自己的智慧挽救了家庭。

  在淄博的博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颜文姜故事,不管婆婆怎么样的虐待她都不懂或婆婆的一句坏话,在婆家受尽折磨与苦难,在神仙的帮助下终于获得了好报,成了神仙,博山的孝妇河的命名也是根据这个故事而得来的。每年博山人都会在神头这个地方来拜祭“颜奶奶”,祈求“颜奶奶”可以保佑博山这个地方风调雨顺、人们健康快乐,每年举行庙会成为了当地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三)五音戏唱词中的方言

  五音戏的唱词中的语言很多都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在五音戏中的最为突出的就是“我”在戏中都是用“俺”来代替的,体现了山东方言的特点。《王小赶脚》中的王小在装睡觉的时候二姑娘在唱时,王小唱:“吓得我咳一嗗怵”,这里的“嗗怵”就是普通话中的打颤的意思,“俺不是家”的意思是我不是这样。“如当地妇女常将自己成为“俺”,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羞涩”、“卑微”之意,在五音戏中这便是第一称谓。妇女在看到一件事情表示感叹时往往用“哎哟,俺那娘来”或“嗨,俺的娘来”等语句表达,这在五音戏中便成了经典唱句。”二姑娘在唱到自己在婆家得了一场病的时候,用的词“阴阴阳阳”就是形容人没有精神,有些蔫的样子。

  五音戏的唱词中会经常的出现一些近义词、反义词等。在后面出现的地名也是真实存在的,出现了济南府、青州府、泰安、小清河等地名,这种原生地的语言环境中给人以亲切的感觉,虽然说这些方言所代表的地域特色让本地民众倍感亲切,但是对于非方言地区的角度来看,会给这些地方的人一种陌生感,但这样也更能突出五音戏的地域色彩。五音戏的唱词中处处体现着这样或是那样的地方语言特点。

  三、五音戏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一)五音戏的美学价值

  “ 五音戏最著名的唱腔就是云遮月,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五音戏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充满了地方特色。“它的内容又是多为表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为主要题材,运用民间的语言、谚语、比喻等,通俗易懂,易引起人的共鸣。剧目、内容以及语言中,恰是多位一体,怡然融和,正应了拙即雅,大拙即大雅从而真正抵达戏曲艺术创造的极致———美。”这样的舞台艺术与多变的曲调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五音戏的美。

  《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这个角色,想要塑造好并不是易事。“《王小赶脚》中的三绝:抱包袱、骑驴、数钱。虽然这三个动作看似寻常,然而要将生活场景转换舞台艺术做到既真又美并非易事。”抖包袱要抖三抖,表明包袱里面是有东西的;在舞台上表现骑驴就是通过在前低后高的身体姿态和小碎步来体现;数钱这一节中,二姑娘所说的“钩拉钱”,在动作上也是用小指头勾钱眼来表现的。不仅在唱词中表现了农村妇女的精打细算,动作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除了台上演员的美,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娱乐方式的增加促进了五音戏的演唱水平也不断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剧目的创新与发展,就像是《云翠仙》。五音戏《云翠仙》自2006年被搬上舞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二)五音戏的社会价值

  五音戏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对于研究济南、淄博一带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五音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很多启发的剧目,例如《墙头记》主要讲述的就是两个不孝儿子不养老的故事,老头子坐在墙上哭诉,讽刺两个儿子不孝,发人深思。在淄博特别的重视孝文化,这样的故事也是让人用这样的表演来记住孝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醒自己要最终自己的父母个长辈。

  《姊妹易嫁》中的姐姐素花不嫁给扮成乞丐的状元郎毛纪,妹妹素梅心地善良不忍爹爹失信于人,代姐出嫁。姐姐素花嫌贫爱富,下往自己嫁个有出息的儿郎,不愿听父亲的安排,后来知道毛纪是状元郎后后悔不迭。妹妹善良真诚,不怕吃苦,得到了一个好的夫婿和一段美好的生活。这就是告诫后人不要嫌贫爱富,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对待他人也要真诚守信。

  (三)五音戏的娱乐价值

  五音戏本来就是农村人们在农闲时或是重大的节日是来演唱、表演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放松、娱乐的,如今的正月十五还有很多农村地区来唱戏。在城市里人们也可以在电视上或者是去淄博五音戏剧院来听上一段地地道道的五音戏。

  在济南、淄博等地正月十五在农村都是要唱大戏的,在淄博的博山、淄川等地的老百姓总是在这一天自己拿着小板凳早早守候在戏台子前面,等待着好戏开唱。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这一天里也会痛痛快快的停一天的戏,农村的有很多业余的五音戏戏班子,这些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在这天他们就会拿出自己的真本事,好好地亮一亮嗓子。《王小赶脚》、《亲家婆顶嘴》《墙头记》在正月十五是人们必看的小戏,这些小戏在生活中看似是嬉笑怒骂,但是也深含着人们相处和生活的哲理。

  结语: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累,需要一代一代的认真保护和发展。只有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再加工、创新上,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构筑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五音戏的传承不仅是地方性戏曲的传承,它更多的是传承一种地域文化和地域审美观。戏曲的传播与继承,使更多的人了解本地文化,使人的认同感和审美观的高度统一。“五音戏腔词的动态传承方式可以使得‘古腔保留民间的原汁原味,而‘今词的声韵又可以满足腔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梓民.五音戏与鲁中乡土文化研究[J].文学教育, 2010,(5)

  [2]邓芳丽.山东五音戏的生活化元素[J].艺术科技, 2014(3)

  [3]栾小惠.霍俊萍的“五音”世界[J]. 走向世界, 2009,(7)

  [4]五音戏.山东频道 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http://www.jnwgxj.gov.cn/2012/1126/3715.html

  [5]梁莹莹.五音戏中的女性情结[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刁娜、王志军 .析淄博五音戏腔词之动态传承及其价值[J].研究生论坛黄河之声, 2011 (8)

  作者简介:

  刘红(1991~),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湖北民族学院文艺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