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唐山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8871
董慧彬

  摘 要:随着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由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包括综合知识水平、个体条件、道德水准和管理能力等共同决定,而胜任力因素是实现大学生素质向就业能力转换的“转换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胜任力;高等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是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被提出并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从能力结构方面看,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其职业路径的需要而进行建构和培养的,因而难以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目前着力培育的并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而只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果”不是“因”,而要实现这一因果转换,就需要引入用人单位极为关注的“胜任力”这一“转换剂”。

  一、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数据采集

  关于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我们从4个层面进行操作性定义:综合知识水平(包括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学科跨度)、个体条件(包括身体条件、心理素质、性格特质等)、道德水准(包括责任心、诚信、奉献精神等)和管理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这4个方面均对胜任力及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深刻影响。关于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胜任力,我们主要围绕技能、动机、信仰、价值观、兴趣和态度等方面进行测量问题的设计,另外,从大学毕业生对特定工作岗位的适应期长短、与同事合作的融洽程度、特定组织的社会化程度等方面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胜任结果。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我们主要从准时签约情况、对薪酬的满意度、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首签工作单位工作期长短等方面进行定义和测量。

  问卷调查对象为近3年里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的毕业生:

  (1)通过常规的公开招聘,层层筛选后获得目前的工作岗位;

  (2)该毕业生在大学里的各种表现,以及整个就业过程在辅导员处有详细的记载;

  (3)就业单位为相关学院的就业签约单位。我们共选择了136名符合上述条件的毕业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通过与相关学院辅导员老师和教务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我们获取了相关样本的综合知识水平、个体条件、道德水准、管理能力、准时签约情况、对薪酬的满意度、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等数据,通过与就业签约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我们获取了毕业生工作岗位胜任力的相关数据。

  二、统计分析及假设检验

  在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素质的各因素中,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知识水平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胜任力的正向影响都是最大的,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水平仍旧是用人单位高度看重的,同时,也是大学毕业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立身之本。而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道德水准(包括责任心、诚信、奉献精神等)所受到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管理能力,这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诚信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处的环境以及管理的对象与外部社会的差距较大,因此其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管理能力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在相关变量叠加作用下,作为中介变量的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胜任力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达到了0.358,在所有的变量中是最高的。这一方面验证本文的假设,另一方面说明胜任力是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目前,胜任力成为大多数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和核心,其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胜任力的开发和管理来实现的。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看,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适合于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这对于拥有着不可模仿的知识、技能和内驱力等胜任力特质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为高校的教学管理指明了方向。

  三、结论与启示

  1.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

  社会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综合知识的要求是与其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这应该是一种可转换为实际工作绩效的,建立在相关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说明了大学生拥有综合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于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便得以体现。高校应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经济环境发展特点、毕业生供求状况以及相关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打破目前严格的专业界限,适时调整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既要坚实学科基础知识,又要兼顾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既要突出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防止精英化教育现象的出现。

  2.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胜任力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作为中介变量的胜任力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提升大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有效手段,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以案例讲解并辅之以专题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介绍典型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某些专题或课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调查和分组讨论甚至辩论,并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课内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是胜任力培养的基础,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课外方式的本质是现场实际操作,包括顶岗操作、毕业实习、模拟训练、社会调查等,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原本是大学生最好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对大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提升给予太多支持,而高等院校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高校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军义,朱长凤.基于就业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管理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03)

  [2]焦静,冯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 科学决策. 2010(10)

  [3]黄哲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4]任会青.我国大学生通用胜任特征及现状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5]陈卫群.微课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价值探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02)

  该文章为河北省教育厅201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的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SZI51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