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2387
黄晓川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

  一、对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再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二、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

  策略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里基础,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好的开始就标志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起思维热情,使之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策略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清,情最真,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索。

  策略三: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策略四: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这又显得单调枯燥,教师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等方式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有预设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情境既有生成的一面,又有预设的一面,生成中包含着预设,预设中又包含着生成,这是由教学情境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所决定的。教学情境的预设性是指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之前,对创设情境的目的、任务和过程进行清晰的、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是教师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在头脑中进行的彩排和预演。预设越充分,调控教学情境就越得心应手。

  (二)情境创设要有生成性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即兴修改,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情境。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将那些“节外生枝”变成“意外的惊奇”“无法预约的精彩”,“教学原本就是即席创作”。因此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

  (三)情境创设要有思辨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发学生的思辨,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辨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辨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四)情境创设要有趣乐性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对小学生来说,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创设,要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使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了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五)情境创设要有生活性

  熟悉的生活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对事物从熟知进入真知和深知,是人的一种内心需求。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对于学生而言,“生活”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的颜色、声音、动画……都将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张齐华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应该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并引导学生沉浸于探索发现之“境”。“情境”是为“知识”服务的,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数学教学要结合上述“五性”的要求去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使学生在真实、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快乐地学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