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写作本位”知识观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1549
陈晓兰

  摘 要:中国教育盛行思辩哲学,语文教育走在新世纪的十字路口,向左走向右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可否认,“说”与“写”的能力,将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和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只具有专业技能但缺乏说、写能力的人,如何在信息时代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关键词:阅读;写作;实践

  读写互动历来是历久弥新的话题,一直备受广大语文教师关注,传统的提法是“以读带(促)写”、“读写结合”,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的教学中心是阅读,课堂上几乎是讲读、串讲课文的天下。但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以他独特的教学辨证思维,对“阅读本位”的教学观念进行新的阐述,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的观点。新“规范”的构思:语文教育,不只是听、读、说、写技能的培养与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文化精神与言语智慧的承传,是言语上的自我承认与自我实现。那么身为教师该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写作本位”的读写知识观,实现有效性教学呢?笔者在认真研读相关讯息,结合自已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

  一、词句中“写”的实践方式

  词句是阅读和表达的最基础材料,“写”词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句抄写,而是读写结合的一部分。这不仅包含我们所熟知的词语结构、句子样式,还包括通过写词语、句子来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让“写”词句成为阅读理解的注脚、表达叙述的支撑,甚至还指向对文本的叩问质疑,感悟批注。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篇略读课文《妈妈的帐单》,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词意写下付款、索取、如愿以偿等词语,然后用上“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尝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写”就是借助词语理解和概括文本,凭借词语支撑思维和记忆,进行有条理和简洁的表达。

  二、片段中“写“的实践方式

  1.由读促写: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情景设计、动机喷发的支点

  语言表达最大的功能就是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滋生想象的土壤,营造激发想象的语境,使“写”更能身临其境。人教版《妈妈的帐单》从独特的角度,把母爱的无私表现得淋漓尽致。母亲用自已无声和行动让孩子体会到母爱的无价与无声,懂得帮父母做事是应该的。

  在引读“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追问学生:读着读着这四个字说明什么?……师:是呀!小彼得读了很多遍,心中汹涌澎湃,思绪万千……

  (课件展示片段)小彼得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总是准时送上香浓的牛奶,妈妈做的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妈妈的怀抱永远是自已温暖的港湾。

  (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写一写)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过生日,妈妈……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深更半夜,寒风呼啸,自已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

  他读着读着,不由想起了那是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里起来,妈妈……

  因为想象,“读”出了感动而显得此时的“写”格外自然,真切,形成了学生写话(说话)的一个情景渲染、一种语言表达欲求。

  2.“补白”,走进作者心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语言精练、内容含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留下一些艺术的“空白”,使作品达到“余音绕梁”的境界。对于这类课文,教师先要指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获得信息,再恰当设置疑问,启发学生去思考,以想象填补“空白”,达到理解目标,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人教版三年级《七颗钻石》为了激发阅读兴趣,笔者创设这样情景: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每天都有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课件展示相关旱灾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

  师:是呀,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生: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希望之水、生命之水……)

  师: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补白)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太阳是大家的》在配上动作深情朗读第二节,师追问:太阳一天就做了这些好事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生:……

  师:请插上想象翅膀,想一想,还做了哪些好事?生1:他驱赶寒冷,给我们带来温暖。生2:她带来了光明,让我们远离黑暗。

  课文中的空白,均有所指,有某种联系,从审美的角度看,正是文本中无处不在的空白点,给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自由,为文本补白,借想象进行“少补”、拓展,道出文中的未尽之意。这一漂亮的读写互动,让学生渐入意境,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情感之情融为一体。

  3.阅评,读写互动的经典触碰

  对于读写而言,阅评无疑是系在两者之间的桥梁,读了文章后的阅评,写点体会、建议、评价,实现了由读到写的互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表现了中国国际教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在教学中,笔者紧抓住5.12汶川大地震这一讯息,让学生简练写感受、写批注、写质疑,除了促进表达,难道不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不是在倡导一种重要的阅读价值和方法?

  对情感课文的阅评,更显示出独立思考的精神和非凡的读写结合的创造力。《妈妈的帐单》在拓展环节中,笔者用了十几分钟和学生交流阅评文字。师:0芬尼?60芬尼?同学们,你想到用什么数学符号建立两者关系吗?是的,因为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无价的。同学们,谁还能用生活中小小的事情告诉老师,妈妈的爱是什么?

  师朗读: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有一回,我病了,妈妈抱着我去医院,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妈妈着急地哭了。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生: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生: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阅评,在读和写的两极开辟了新思路。学生在评中更好地砥砺自身的创新思维,在评中更好地把文中的精华转化为自已的东西,内化语言,让文笔神采飞扬。

  总之,要构建科学完备的“写作本位”语文知识体系是日积月累才能实现的,这需要所有教育前线工作者以辨证思想将其渗透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过:“人,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之上”。我们要引导学生走上“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之路,在符号世界的求索中找到适合自已的读写价值观,踏出自身的创作之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