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习语作为语言中的浓缩精华,带有深厚的地域民族色彩和独特文化内涵与外延。英汉文化作为两种世界影响最大的文化,其习语在巨大的文化光环下又呈现着怎样的不同意境?文化又是怎样影响和制约着英汉习语的表达和发展?在翻译过程中又应该怎样表现其文化特色?本文试图通过翻译不同文化中的一些习语例子进行比较与分析,来进行探讨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的来源与差异。并且总结出来一些具有共性的翻译规律和方法。抛砖引玉,以期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能引起更多对习语这个文化大家庭中的精华翻译的重视。
关键词:英汉习语来源;语言载体;文化差异;翻译方法;意译
一、习语的来源
习语的载体是语言,而语言源自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 《辞海》的解释是这样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复杂体,它包括了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文化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社会风俗、观念、思维方式等。而习语则是某种语言在不同主题运用中,行程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它是独有的,区别于任何其他语言的。
首先,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格局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映射其地理环境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渔业和航海业在生活与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英语的习语中,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就出现了,比如,钟爱海洋的英国人,会说: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drop anchor(抛锚;定居下来),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不自在),all at sea(晕头转向) 。而中国是农业国家,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国土以及农耕文明让中国人对土地情有独钟,所以中国有着大量表示地理的习语,比如:“开门见山”,“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等等。以至于连金钱都跟土有关,“挥金如土”“视金钱如粪土”。
其次,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了习语的不同表达,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文化中的印象和引起的心理感受不同。拿最为人熟知的“龙”来举例:汉语中的龙表示神威、神物、延伸出去是皇权、贵族、吉利、圣人等崇高的意象与感觉,所以有以下这样的成语: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骧虎步。而与英语中的龙“dragon”有很大不同。“dragon”在英语中指“长着翅膀、爪子、巨口的能喷火的怪兽”不但与帝王、贵族、圣人毫无关系,还常兴风作浪、表现出其邪恶、阴毒的一面,通常生活在阴冷的山洞里。“dragon”除非用作形容某种凶恶的生物或人,在英文文化环境下一般不常用。
再次,习语的宗教来源。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就有着不同的习语。拿汉语来说,汉文化信仰复杂,儒释道三教都有习语之贡献:比如信仰天地君亲师的儒教,就给中国文化贡献了以下习语:皇天后土、真龙天子、君如父臣如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佛教的中国化亦然:六根不净、借花献佛、佛法无边回头是岸、万古长空一朝風月、普度众生等等。道教如:大道至简、福祸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阴阳之隔、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等。信奉基督教的英美国家,人们愿意经常把上帝挂在嘴边,因此有许多关于上帝和魔鬼的习语,如“Go to hell下地狱去吧”、“Judas kiss犹大之吻”、“Job's patience 极耐心”、“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助自助之人”等等。《圣经》在基督教中被奉为经典主要是它反映了人们的信仰以及对未来的祈求与向往。众多带有宗教色彩的故事和人物,不但在习语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其他艺术中也被表现的多姿多彩,比如绘画、音乐。当然广义的语言学已经将各种艺术门类列入了其研究范围之内,我们在此不必多阐述。
再次,生活习俗的差异导致习语内涵和外延也有极其独特的色彩。比如动物中的狗,中国人对这种动物没什么好感,习语有以下几个例子:狗急跳墙、狗东西、狗腿子、痛打落水狗、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狗这种动物在西方是积极阳光的,其含义多用于忠实一方面: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等等。再比如猫,英语中常常将之与恶毒的女人联系在一起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
奇怪的是英语中的猫有时又有以下含义:A cat has nine lives吉人自有天相。因此,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译者必须与这个语言的文化心理相通。
最后,博大精深的历史典故是每个文化中最让人费尽心血的。丰富的历史故事传递着大量的信息,而习语作为信息中的精髓被保存了下来,如英语中“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cross the Rubicon” 。“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都含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量,其形象生动,意义深远有着悠远的历史渊源,如:cats paw 如译为猫爪,我们就难以理解其原来的意思。它是用来比喻“受愚弄的人”,源自《伊索寓言》。而汉语中寓言故事赋予我们大多数习语比如、“一箭双雕”、“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让我们回味无穷,如果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岂能不了解其习语的来龙去脉?
二 、习语的翻译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提出翻译原则: “信、达、雅。”;钱钟书则提出: “文化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不能一字一译,必定先了解其文化,然后在进行翻译。所以我们初入译门,当推“意译”为先:“直译”与“意译”在中外翻译史上的争论至今不休。其实争论的实质很简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形式关系问题。大家争来争去,忽略了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是可以调和的。
习语是古老人类文明中的一个瑰宝,是文化中的精髓,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中缺少习语,要想正确翻译习语,先去了解其文化、大量阅读其典籍,深入其文化生活中吧,否则译者将译路坎坷且不得要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