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花儿;河湟;释名
一、花儿寓意
花儿的释名,我们可以先从“花”的本质来讲,生物学所指的花,泛指植物,又被称为花朵,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雄性细胞和雌性细胞相结合而产生的种子。“花”是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组成,颜色丰富,有层次很鲜艳,气味香。对于人类而言,花则是美好的象征,这种美好的象征无不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1、人们的衣、食、住、行等;2、亦泛指对女人的特称,如以“XX花”来取名,形容女人为“牡丹花”等;3、表现在文化等领域。比如,形容小孩为祖国的花朵,紫金花广场(特定的文化旨意)等。“儿”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古代是男性的特称。顾名思义,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则“花”与“儿”的并称——“花儿”,也可理解为男人和女人的特定称谓,这就具有了男女情歌、野曲之特殊的歌唱艺术意蕴了。
二、西北花儿释名
纵览中国的民歌音乐体裁,可谓五彩纷呈,婀娜多姿,但以“花儿”来命名的民歌体裁,还要数西北“花儿”最具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传唱地域性之广泛性、传唱民族之多样性、传唱语言之专一性(用汉语演唱)。从传统民歌的命名特点来看,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江苏民歌、内蒙民歌、湖南民歌等),也有以民族命名的(如:藏族民歌、苗族民歌、彝族民歌等),也有诸如茉莉花等来命名的民歌。从传唱和传承的角度来看,以上每一种民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江苏民歌的传唱范围是以江苏省域为主,藏族民歌的传唱范围则以藏民族为主,这种传唱和传承模式是受特定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因素制約的。各类民歌风格独特,形式别具一格。显然,“花儿”被称为西北高原独有的艺术形式,有着其它民歌所不具备的传唱性和独特形。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关于最早给西北“花儿”下定义的是张亚雄先生。他认为:“花儿”是流行于三陇——甘、青、宁的一种山歌,亦多有称之为“少年”者。“花儿”指所钟爱的女人,“少年”则是男人们自觉的一种口号。追求人生意义,唯有少年为黄金时代,而恋爱钟情诸般韵事,唯少年能尽所欢。是以歌者虽龙钟老人,其歌仍然以少年名之。楚辞中拿香草比美人,诗人也往往将花比玉,而以“花儿”名其所歌,可谓独擅一格。张亚雄先生是我国第一个长期研究探讨花儿学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在文献史料中有不少例证。比如:“我维的花儿你没见,万花中挑下的牡丹。我维的花儿人尖子,人伙里甩梢子哩。日月就象打墙的板,上下翻,催老了一层的少年”。
赵宗福教授给花儿的定义是:“花儿”是产生和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四省(区)部分地区的一种以情歌为主的山歌,是这些地区的汉、回、土、撤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青海也称为少年”。以上关于“花儿”命名中,张亚雄先生是大约七十年前的定论,赵宗福先生是约二十几年前的定论,赵宗福先生对“花儿”命名从地域性、民族性及表现形式(口头文学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了一些补充。笔者认为,若将两者的观点结合起来,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就显得比较科学了,另外,“花儿”不仅是口头文学形式,更应该是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据此,关于“花儿”的命名,笔者作了如下阐述:“花儿”是一种山歌,亦称“野歌”、“淫辞俚语”,是我国西北高原特有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和文学表现形式,其内容主要以唱“情”为主,亦称为“情歌”,是中国原生态民歌的一种,流行于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的部分地区,深受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裕固族等各民族劳动人民所喜爱,是当地人民特有的具有即兴性、原创性为一体的口传音乐文学艺术形式,以汉语演唱为主。其发展历史悠久,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被誉为“西北高原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长廊中的一朵奇葩”。
三、青海河湟花儿释名
“河湟”一词是古今通用的名称和称谓,是以“河湟”地域而得名。河湟地区泛指黄河上游、湟水河、大通河等及其支流流经地域,属河湟花儿的发源地。主要包括青海省境内的西宁、大通、湟源、湟中、乐都、互助、平安、尖扎、同仁、化隆、循化、民和等县市,以及甘肃省境内的积石山、临夏、永靖、康乐、兰州河口(“河口”:为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三条河流汇集地)等县市。青海的东部(海东地区)和甘肃的临夏地区,被统称为西北“花儿”的故乡。
青海河湟花儿,是以青海境内之流行地域而得名,又名“河湟少年”、“河湟野曲”。从地理位置来看,表现为自西向东呈纵向并列形式,主要分布为南、中、北三条线。中线,主要是是日月山以东狭长的湟水谷地(包括西宁盆地、平安盆地、乐都盆地及民和川口地区);南线,是指青沙山以南(包括尖扎、同仁、化隆、循化等)的黄河谷地;北线,主要是北依大阪山的大通、互助等地。其中,中线是“青海河湟花儿”的流行中心,也是“青海河湟花儿”的发源地。
“花儿”是河湟人民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一首花儿里唱的:“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了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青海河湟花儿唱词朴实真切,曲调委婉动听,代表了河湟劳动人民的心声,是青海民间音乐文化的真实写照,比如:“小阿哥折给的马莲花,两鬃间插,尕脸蛋就像是桃花;尕妹她唱—声“水红花”把阿哥,唱给着尕摩托停下”。
总言之,“花儿”作为一支民间奇葩,深受青海乃至西北各民族群众喜爱,花儿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艺术结晶,以“花儿”作为民间音乐文化的释义和名称,更是体现了青海高原劳动人民博大而又独特深奥的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1940年重庆青年书店版
[2]赵宗福.《花儿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04月第1版
[3]张谷密.《西海乐论》[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逯克刚(1978.9~ ),青海乐都人,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艺术学硕士。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414SKYM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