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苔花独放映群芳(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河文学 热度: 15908
陈德民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迎来了全新的高考时代。本书作者黄敏华先生作为一名中学校长,一位具有丰富教学实践、教育管理经验的教育家。他在教育的广袤空间里不断地求索,摸索出一条能够推进并落实中学教育改革的新路,于《游走在灵魂与现场的追求》中进行阐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黄敏华深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也是所有教师的光荣使命。在历经干帆之后他依然怀揣着昔日的梦想,不断求索,继续扬帆起航。这就是不忘初心的崇高体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新的高考形式下,黄敏华的梦想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的生活方式,得到公平的学习机会。因此,他希望高一的学生能够打好基础,重视对自己学科能力的培养;高二的学生能够做好思想的转变,努力实现高一与高三的完美衔接;而高三的学生也能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高考形式,都能沉着冷静、刻苦拼搏,为谱写人生的精彩华章迈出坚实的一步。正是在這种理念的促使下,黄敏华经过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总结出每个教师必须在“走班制度”和“分层教学”的大趋势下,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不推诿、不抱怨,找准自己的定位。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新高考政策的具体要求,做好新旧教学方法的整合和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熔炉,从教师的教学工作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上级领导的指示到教职工的生活安排,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教学环境的构建,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作者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深知教育教学工作绝不是只靠梦想和追求就能完成的。要想更好地实现理想化的教学,就应该有信心、有动力,认真去想、踏实去做。首先要坚定信心,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局面、什么样的形式,都能保持“我能行”的理念,要坚信教育的成功离我们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其次要备足动力,就是面对这关键的最后一步,能够将口头上的方案切实地落实在教案里,行动在课堂上,规划在管理中。不断积累办学治学经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再者要勤于思考,面对新的局面能够沉着分析、从容应对。

  针对现实的教育处境、每个学生的诸多问题以及一些教师的思想懈怠时,黄敏华校长深知办法永远比问题多,方向远比行动更重要。通过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管理实践,黄敏华对中学各个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全新的思考,并付诸于笔端,以亲身的体验,让广大教育界同仁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在面对新高考的教育新政时,能够分享他的办学经验,共同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向,探索出一条培养人才的新出路;他同时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启发每所学校都能够让每个中学生在中学教育的大环境中秀出自己的风采,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他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本书之所以命名为“游走在灵魂与现场的追求”,简单地说,这本书其实就是一名作为中学校长的内心独白。作者从四个部分讲述他的办学、治学理念。一是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困境和方向;二是实际课堂教学的执行运作情况,分析师生的客观需要,以及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三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探索以及他在尝试全新的管理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四是新高考政策下学校面临的困境和解决办法。

  第一部分叫“孤独的追求”。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皆称尧舜”,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找到“本我”,找到自我前进的方向和自己生活下去的信念。纵使前路漫漫、充满荆棘,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相信前路有花开的心态,有不负初心的坚持和等待。要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六个方面下足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更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搞好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各类基础人才。

  第二部分是“走进课堂”。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光荣的职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尽全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接受知识的洗礼后变得更加有素养、有学识、有追求。多年来,黄敏华就是秉持这一信念,不停地总结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变得更加充实。在实践中,当他的教育理念与现实发生了碰撞后,他就会发现,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那些教育理念的实施。因此,他常常发出“敢问路在何方”的慨叹。路在何方?歌词中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路在脚下。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的“脚下”就是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就是实际的教学课堂。他提出了校园中时常出现的具体教学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希望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找到一条能够完美的实现他的教育理念的道路。

  在第三部分“学校管理的思考”中,作者通过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深入了解,以及与多名教师的探讨与研究发现,在办学、治学的过程中最忌讳两个字,一是傲,二是窄。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满就是傲。教师作为文人的一种,具有一些傲骨是无可厚非的,而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完全,有一些傲气的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傲”字之下,如果没有奋发图强、敢为人先的精神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正如面对课程改革、面对新高考中深藏若虚的政策和改变,低下头思考、抬起头走路才是通往教育成功的唯一的康庄大道;而“窄”,就是井底之蛙看不见天地之宽。面对课本以及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难免会出现一些思想上的误区,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他们可能走近了课堂,但是未必真正地走进了课堂,未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未必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素养,也未必真的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提高和完善了自我的执教能力。而面对中学教育改革政策,除了教师和学生外,还有学校这个重要的角色不可忽视。这也就是本书第三部分中所阐述的重点。在这里,作者主要介绍了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要如何确保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人生规划不同,生活的方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但是不论如何规划,重点都应该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作为一校之长,首先要将自己定位为学校领导和学校教师,客观地分析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在办学、治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的管理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坚持把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新政策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关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可行性措施以及学校在新教学模式下的探索和追求。对促进教育改革,完善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高考来临后的担忧”是本书第四部分的内容。时代在不断地进步,高考也是如此,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全国的高考政策也处在不断地变革中。2014年率先在浙江、上海试点的新高考政策大幅度地改变了以往的高考模式。在新高考时代,肩负着教学使命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难免会产生种种担忧。如何适应新形势,面对新高考时代的来临?黄敏华对此有了较为全面的诠释。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者而言,都是一场非常大的挑战,但它同时也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多机遇。任何改革的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的,诚然新高考政策在施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与现实环境不匹配的因素,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在现实环境的碰撞中,旧有的模式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面对新高考,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很多诸如“变与不变”的困扰。但是,新高考的初衷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也是为了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所以,直面新高考,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优秀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的领导阶层应该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清朝诗人袁枚写过这样一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意思就是说生长在潮湿、阴暗角落的苔花虽然微不足道,十分渺小,但是这小小的苔花也有牡丹花那样绽放自己,展示自己的雄心抱负。关于牡丹也有一句这样的诗,叫作“落尽残红始吐芳”。作者谦虚地自喻为“苔花”,每一个苔花的独立个体确实不起眼,但那花团锦簇的一片片苔花,就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引入注目。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国的新教育政策,在如黄敏华一样千百万的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践行下,教育改革一定会迎来群芳争艳,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

  蓦然回首的幸福

  ——读李耀振散文集《恭桑敬梓》

  正是一年风光无限的时节,连云港作家李耀振的散文集《恭桑敬梓》出版了。翻开这部书稿,那种视觉的震撼与文字给人的心灵涤荡,难免让人有一种对书稿进行细细品味与鉴赏的冲动。

  早年接触过李耀振先生,当时他在一个县的教育局工作,知道他人文情怀深厚,行事风格稳健脱俗,偶尔还会在当地的报刊上拜读其作品,觉得是性情中人。于今,在功成名就、享受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时,他在蓦然回首间,将成年积累的130多篇散文作品汇集成册,呈现给读者,其中满满的的幸福感可能让每位读者都能触摸得到。

  该书分为四辑:恭桑敬梓、岁月情愫、文海拾贝和养生漫议。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无论是引经据典、谈古论今,还是饱览祖国河山,记述亲情乡情,都在彰显一个刚正温情、质朴善良、尊重传统、懂得感恩的正直、执着的人格魅力。读他的作品,既有江南小桥流水的潜涌漫溢,又有塞北黄土高原的雄宏豪迈。用当下流行语来讲,整个作品充满着足够的正能量。

  对祖国山水的一往深情,映照出当年铿锵的脚步。在本书的许多篇作品中,作者自比一位行者,将足迹留在了祖国的高山大川,每到一地,面对壮美的河山,如画的风景,还有身边的一草一木,作者波澜的内心世界都会激发出阵阵涛声,那种对大自然的赞美,对高山流水的深情,对祖国家园的热爱,都会被作者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铭记于岁月的沉思之中。在《黄山云》里,作者写道:“太阳很快爬上了东南方天空,云彩被照得由橘红色变成了淡黄色,越向西方越淡。不多一会刮起了东南风,黄山上的迎客松频频地向我们点头招手,天空的云彩像海浪,波涛滚滚,天边无际,由东方天际向西方天空跑去,东方天空则慢慢地露出了蔚蓝色的笑脸,一丝云彩也不挂了,风也逐渐停了下来。”当我们读着这样的语言,我们的感觉是不是那么透明,有如晨曦,有如窗棂上悬而欲滴的雨珠?

  不甘听任命运的驱使,一辈子努力成为开创人生的强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抗争和奋斗的“正能量”发挥,更多的时候,人生的未来不可知。因此,“人生”、“命运”这样的字眼才那么让人感到沉重或为之不懈地拼搏。如《极限人生无限情》中,作者认为:“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是极限的。真正能为人民办点事也不过三、四十年的光景,甚至有的人还没有这么长时间。可是,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应是无限的,否则,那他就是活的岁数再大,他的一生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也不会在人们的头脑里留下记忆。”而从作者的工作生活经历来看,他自己便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践行者,他从扛锄头的回乡青年到坚持自学,当了教师,再到担任党委秘书,从此,进入行政机关工作,接着历任行政领导。其人生的历程可谓充满着艰辛,同时也收获着快乐。

  作者十分擅长抓住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人们又熟视无睹的事物,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创造出寓意深刻,令人回味的意象。如《散步》一篇中,作者这样写道:“散步在小区内曲径通幽的路上,看着春天柳枝发芽放叶,蝶飞蜂舞;夏日里树木浓荫遮空,玫瑰花开花落;到了秋天,树上果子熟了,金黄色的树叶片片飘落到地面;冬季天寒地冻,踏在小路的积雪上,脚底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让人心旷神怡。一年四季的轮回,岁月如歌,我与老伴相伴相随地往前走着,往前走着,自然界的四季交替像一幅幅美丽的油画,深深地吸引着喜欢散步的我们……”这里有柳枝发芽,有蝶飞蜂舞,也有花开花落,果实飘香,还有不同位置漫步者心理的对立与变化,但没有说教,也没有警句,却在充满画面感的空间里写尽了人生百味。

  优秀的散文作品,是作家知识修养的浑然天成,也是一个作家真实性情的诚恳表达。李耀振就是以这样饱蘸激情的笔墨,描绘着自己有光有色的生活,倾泻着对生活、对社会的无限深情,这是足以打动每一位阅读者的。

  责任编辑:刘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