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的遗弃
作者:刘跃杰
在特殊的困难时期里,作为民办教师的他们,为国分忧,不计个人得失,辛勤耕耘,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汗水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然而今天,党中央解决民办教师的政策没有带给他们温暖和幸福,而是痛苦和泪水,看着周围教学几年甚至几个月不学无术,没有任何才能的人以各种手段弄虚作假纷纷转为公办教师,而他们工作十几年,甚至三四十年有突出成就真正应该转正的人却难以转为公办教师,至今他们到处诉苦无门,希望社会不要遗弃他们,给他们一个公道。
随着全国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工作的结束,甘肃天水原秦城区一些民办教师沸腾的心一下子冰冷了下来,看着大报小报民办教师将告别历史的报道,他们个个钻心的痛苦,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的梦想化为泡影,面临着辞退回家的命运。当我们走进这些民办教师,打开他们的人生画卷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首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动人之歌和一串串心酸的泪水和不幸。
苦涩的全国大奖
在没有转正的民办教师当中,有一名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她撰写的教研论文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她叫靳凤英。一提起这些,靳凤英面对那一份份闪闪发光的荣誉证书流泪了,不断地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靳凤英1984年高考落榜后,如果当时补习完全可以考上大学,可是秦城区公开向社会招聘教师,从小想当一名教师的靳凤英报名参加了招聘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聘为教师,梦想的实现使她立志要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以回报社会。在教学上她努力上进,勤勤恳恳,别人不愿代的课她抢着代,别人不愿意教的差班她抢着教,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她抢着去,只怕别人嫌她干得不好,她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198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原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农村吸收一些回乡知识青年充实到教育队伍中来,以便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缺乏的问题,同时指出要给他们提供深造,转正的条件,看到这一可喜的消息,靳凤英和所有招聘来的教师高兴的不亦乐乎,更加坚定了他们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数十年如一日,她含辛茹苦,默默无闻,不计个人得失,放弃无数个节假日给学生补课、加班,多少个日日夜夜她挑灯夜读钻研文化知识,辛勤的汗水换回了丰硕的果实,她本人多次被市区乡评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她的教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教学论文数十篇,其中她撰写的论文《农村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浅议》,在华南师范大学、东方文化杂志社、语文月刊编辑部举办的全国征文中荣获三等奖,并收录在《21世纪教学改革与发展文献》一书中,同时她先后培养了多名年轻教师获得全国教研论文大奖。可是,至今靳凤英仍然拿着不到100元的工资,连基本生活费都不够,而同她一起进校的每月拿着上千元的工资,是她工资的10多倍,贡献与收获形成的不合理的强烈反差,每次领工资她都等到别人领完后偷偷地去领。一次又一次看着周围和她们一起进入工作岗位的人,甚至几年,教学几个月的人纷纷转为公办教师,可她这位获得全国大奖的骨干优秀教师却不能转为公办教师,她不明白,同在蓝天下,为何有那么大的天壤之别?她渴望公平、渴望人世间的公道,可这对于她来说似乎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每天她吞噬着人生的痛苦和泪水。
父子两代难圆教师梦
杨禹程父子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在天水广为传颂,而他们父子两代难圆教师梦的不幸遭遇牵动着周围每一个人的心,令社会各界人士愤愤不平。杨禹程的父亲杨贵堂作为村上唯一的一名初中生5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在太京乡当了一名教师,从那以后他把整个人生交给的党的教育事业,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杨禹程父亲勇挑重担,默默无闻,舍小家顾大家,从没有学校的村庄驻扎创办学校、发展教育,直到学校建成教学正常工作走上正轨之后,他又积极主动的到条件最艰苦没有学校,又都是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去积极主动地创办学校,先后他换了十多个村庄,创办了十多所学校,都是一所学校就是他一个人,即当教师,又当校长,所有教学重任全他一个人承担。而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全靠妻子一人下地劳动,粮食收成少,一年断粮达5个多月,当时他只拿着不足10元钱的工资难以维持家计,一家人只好忍着饥饿痛苦推天度日,但他决不放弃教师的工作,心中唯有一个心愿就是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积劳成疾,工资报酬低无钱治病,长期忍受着病魔的折磨。
1988年年仅47岁的杨贵堂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不能坚持在教学工作岗位上,但欠债1万多元躺在病床上无钱治病的杨贵堂时时刻刻没有忘记学校和学生,他知道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病倒后没有人教学,近200多学生面临失学,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他多次找领导再派一个老师去教学,但人手少,没有人愿去,万般无奈,杨贵堂只好把高考只差2分的儿子杨禹程征得组织同意顶替自己教学。他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将自己的儿子杨禹程又贡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希望他的梦想在自己儿子身上实现。
杨禹程没有辜负父亲和广大群众的期望,在教学上他刻苦钻研,勇于上进,他所教的班在全乡名列前茅。1991年秦城区为了充实农村教师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民办教师,杨禹程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录取,打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奉献在农村的教育事业上。当时杨禹程每月工资只有40元钱,生活极为困难,村上和他一起的青年都纷纷外出打工一年收入达6000多元,相当于他的10多倍的收入,妻子多次吵架不让他教学,外出挣钱跑光阴过好日子。是啊!有谁不愿过美满幸福的生活呢?可是他离不开学校学生,离不开他热爱的教育工作,他知道,这不仅有他的梦想,还有父亲未实现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只好吞噬着来自生活中的各种痛苦,死活不肯离开教学岗位。他一面致力于教学工作,一面拿起手中的笔进行新闻创作,作品不断见诸于报刊。当他满怀信心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时,灾难向他一次次袭来。1995年4月份杨禹程身患重病,直肠脓肿急需手术切除,向学区请假治病,可学校只有他一个教师,只得关门停学,而家里妻子临产,父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几次向上级反映要人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他自己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自己到处雇人顶替他教学去治病,个个因每月40元的工资而不干,万般无奈杨禹程只好自己掏腰包每月拿出200元的工资恳求他人顶替他教学5个多月,病未治好他就回校教学了。这一年杨禹程因自己雇人教学而分文未见一分钱的工资,反而倒搭贴了雇人顶替教学的1000多元钱的工资,这些他毫无怨言,时时安慰自己,这是暂时的,等转正后就好过了。杨禹程就这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多少个夜晚他挑灯夜读,刻苦钻研文化知识,先后在《天水日报》、《甘肃农民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省市报刊发表文章1000多篇,并多次荣获省市大奖,其中他采写的王老汉修路一文获得省级大奖,文章的主人公王老汉的感人事迹通过他的笔和大力宣传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国家二级劳模,杨禹成因此名声远扬,遗憾的是就这样一位有名的难得人才,父亲两代却难圆教师梦。
40年教龄的背后
在天水经常能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拖着残疾的双腿奔波于省市之间,他就是我们要说的何琮老师,提起他上访的原因,这位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老人老泪纵横、失声痛哭,从他那一声声凄惨的哭泣中诉说着无尽的委屈和人世间的不公。
1958年他初中毕业后响应党加强农村教育的号召在西口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随后在铁炉、西口、关子从事教育事业40多年,他把整个的心血和汗水以及聪明才智倾洒在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他经常在自己当时不足10元的工资中节衣缩食,便卖家产累计拿出300多元,布票150尺,粮票70多斤。帮助100多名特困学生穿衣、治病、购买学习用品。1975年他调回关子大湾村任教。该校是小学1—3年级的复式班,校舍破烂不堪漏雨的危房,很多学生失学在家,他积极主动地扩建校舍。当时建校经费紧张,他将自己盖房用的8根檩条和200元钱捐献给学校,在他的积极带头劳动并主持下很快建成了新校舍;没有桌凳,他又到处诉苦求情讨要来了50多套桌凳,办起了一至五年级的完校,解决了本村及周围村庄100多名学生的上学难题。
岳父病逝后,作为上门女婿他,家里缺少劳力,田地荒芜,全家人缺衣断粮,生活极为艰难,老岳母经常哭闹着让他辞职务农操持家计,他舍不得学生,舍不得离开多年来从事的教育事业,死活不肯,老岳母一气之下喝农药自杀因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家里没有人种地,哪时他只有16元的工资硬要每月化30元钱雇人常年务农,他却死活不肯回家务农。他舍小家顾大家的忘我工作的精神时时感动着周围每一个人。
学校一栋教室年久失修漏雨严重,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了节省开支,他不顾家里农活,义务参加建校劳动,在房顶干活时一根木椽突然折断,他从5米多高的房顶跌下来,摔成脑震荡和四肢挫伤,在甘谷县医院和84802部队医院治疗,在国家没有补助一分钱的情况下,家人便卖家产自筹1.5万元治疗。治病期间,他深知病倒之后学校因没有老师而停学,时时刻刻念念不忘学生的学习,等病稍有好转他死活不听医生的劝阻带病回到了学校为学生上课。他因病没有治愈,加之长期带病劳累,病情进一步的恶化要到新疆治疗,治疗费又达2万多元,已经债台高筑,家贫如洗的他只好求情贷款治疗,回来后看到因没有教师学生失学在家,他又于心不忍,带病又进入忘我的工作之中。何琮老师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忘我工作的牺牲精神感动着周围每一个人,见之者纷纷落泪。
可谁能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把整个人生甚至生命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在民办教师转正过程中因没有和大家一样给领导送钱送礼,每次遭遇打击报复转正没有他的份。他说他一辈子付出了这么大的艰辛代价就是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正式的人民教师,于是他不断的上访,甚至给市区教育主管的领导下跪,痛哭过多少次连他都记不清了,然而泪水无法感动贪官麻木的灵魂。因为他到处诉冤,和他一起当教师的大女儿也遭到了贪官的打击报复,从乡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小学调到最边远,道路交通不便,离家50多里路的学校教学,并让人时时刻刻监视着,如今他因公负伤,治病欠债达4万多元,讨债者上门不断追债,他逼迫无奈走上了讨饭上访的道路。
说到这里何琮老师又满泪纵横,泣不成声,他说我们民办教师在我国困难时期,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付出的最多,而得到的最少,我们毫无怨言,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一名正式人民教师,然而在《教师法》、《劳动法》明文规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同工同酬,党和国家解决民办教师民转公的今天,贪官打击报复他至今没有转正。他从每月几元钱的工资,到如今还拿着不足100元的工资,连基本的生活费都不够,可面对那些同他一起进入工作岗位,甚至工作只有几年,几个月平庸无为的人通过关系以各种手段转正为公办教师,一个月工资拿相当于他们的10多倍时,他心里感到钻心地痛,更气愤不解的是,为什么党解决民办教师的政策就成了一些贪官徇私枉法,聚敛财富的武器呢?同在蓝天下,为何有关系送钱就转正,无钱无人者,符合条件却渎职不办呢?他说他死也不明白这是何道理。他们渴望公平,更渴望公道。
为了给自己的冤屈一个公道的说法,六年来,何琮老师一直奔波于北京,省、市上访,可是一次次的上访却换回来的是贪官更加猖狂的报复和打击,到最后连他的档案都不见了。何老师说,教育局一位知道内情的好心人背地里给他说,他档案已经被贪官弄虚作假,让别人冒名顶替转正了。他一直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督促解决他的问题,可至今没有结果,有人劝何琮老师,不要告了,告也白告,可倔强的何老师,死活也不肯听劝阻。他说他死也要死在上访路上……
每一个民办教师就是一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动人之歌,是一段辛酸的泪水和不幸,民办教师作为我国困难时期,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付出的最多得到的最少,他们毫无怨言,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一名正式人民教师,然而在《教师法》、《劳动法》明文规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同工同酬,党和国家解决民办教师民转公的今天,而这些应该转正的人却无法转正,他们从几元钱的工资到如今还拿着不到100多元的工资,连基本的生活都不够,相反让他们想不通的是,同他们一起进入工作岗位,甚至几年,几个月的人纷纷以各种手段转为公办教师,一月拿着相当于他们10多倍的工资时,这些民办教师气愤地说同在蓝天下,为何有权有势送钱送大礼的不管符合不符合条件就能转正,而没有能力送大钱送大礼的就是压制不解决呢?为什么党解决民办教师的政策在一些贪官手里就成了聚敛财富的武器呢?他们渴望公正、渴望公道。是的,社会不应遗弃这些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正是他们在国家困难时期献身教育事业才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幸福生活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希望当地一些贪官能从自己的罪恶中得到忏悔,尽快给他们一个公道,也同时希望党中央能彻底的查查当地转正民办教师中一些腐败问题,给社会,给人民一个说法,交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