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就喜爱面食,一半是得自外婆的遗传:外婆钟爱面食,面条,馒头,饼统统包揽。另一半是得自爸爸的禾身传言教:爸爸擅长做各种面食——饺子,手擀面,干菜肉饼等等无一不精。
杭州逗留了五年。尝过九百碗的老汤鸭面,汤醇味美。吃过知味观的三鲜面,料多味足。慧娟面馆的肉丝烩面,浓香脆鲜。兰州拉面的牛肉拉面,汤清味纯。众多面条,美则美也,却独独对街边小吃——葱油拌面恋恋不舍,每每在心中挂念万分。由此对杭州生出了无限的想念,绝不亚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一年没去杭州,心甚念之。
初到杭州,对路人之钟爱葱油拌面甚是不解。那时,杭州的清早街边到处可见一些做早点的小摊贩。很是热闹。葱油拌面的摊点更是座无虚席。抵制不了好奇,也来了一碗。面条下锅一捞,撒几许葱花,热油一浇,酱油一拌,一碗拌面就宣告完成。入座,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干干的,难以下咽,竟也吃不出好来,胡乱扒了几口,便也作罢。只是着实不解食客们津津有味的样子。
上班之后,有同事每天早餐都是一份葱油拌面,出镜率之高,看着他每天乐此不疲的样子,不禁对拌面又有点心动了。
公司旁边的小吃店有两家是做葱油拌面的。其中一家,锅旁七点至八点半之间总是挤满了人。挑人多的地,相信总不会错。小店里流淌着舒缓的音乐。看着老板一起一落,不急不躁,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的样子,竟也透出艺术家从容不迫,悠闲淡定的美来。等着排队的时间,渐渐了解了其中的程序。
做葱油拌面,第一要选上好的面条,面条的好差直接决定了好吃与否。最好是生面下锅,吃起来劲道,麦香浓郁。而有些面条是过水焯过,冷却,然后下沸水中一烫便捞起,快则快也,却失了面条原有的麦香味,最是适合谁懒觉赶着上班的一族,解了口馋,又节约了时间。生面下锅也有讲究,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久糊了,太短又夹生。面条中还透着一点点白色的时候最好,等上桌吃就熟透了。这边面条下锅,那边老板手也不闲着,酱油,味精,还有估计是麻辣鲜一类的调味品往食碗里一放,面条起锅,上面撒上星星点点碧绿的葱花。喜欢辣的就添加一点辣椒末。锅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煤炉,上面一小锅熬透了的猪油,漂着猪油特有的香味,炉里的火一直是热的。这也是拌面好吃的一大要素。拿一勺子,一舀,一顿,再往面条上一浇。瞬间,嗤嗤作响,面条上泛起一些小泡泡。面香,葱香,油香,酱油香便弥漫开来,紧紧抓住了被挑逗已久的味蕾。再用长筷子上上下下拌几下,看酱油着色差不多了,一碗面条就宣告完成。
面条上桌时,老板还会泡上一杯紫菜汤。当然,汤也不是普通的汤。是骨头熬的清汤,扯几片紫菜,放少许味精,葱花是必不可少的。青青翠翠的最是吊食客的胃口。有汤佐面,就不会觉得干巴巴的,难以下咽了。入桌坐定,喜欢蒜末的可以添加蒜末。最美的是加多多的醋(小店里的醋大抵是兑过水的,淡,但是少去了浓醋那种讨厌的味道,保留了酸味)。我喜欢再加一些辣椒酱,椒肉鲜红,肥厚,微辣,不是辣椒末可以比拟的。诸料添加整齐,再用筷子上下,左右,搅拌均匀,刚好汤汁也收缩干净,完全融入到面条里了。开吃。轻挑几根面条入口——香,美。这就是最好的美食了,价格也相当的便宜,一块五一碗,足以抵挡一个上午的饥饿了。胃口小的美眉,甚至于一天都不会觉得饿了。经济又唯美——上班族的首选。无怪乎有那么多人钟情与之了。
光顾小店多了,慢慢和老板熟识了。老板说做拌面的基本上是安徽人。杭州本地人吃不了这个苦。往往凌晨两点就得起床,出摊。一直要忙活到上午十点左右。收摊,又要准备第二天的材料。晚饭早早吃了,睡觉养足精神。如此周而复始。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娱乐的时间。看着简单的拌面,也有不少讲究。面的好差,火候的掌握,熬猪油选的上好的肥膘肉。清汤用的骨头。每一道都马虎不得。一年下来也就有三四万的收入。孩子在老家读书,很乖很懂事。到放假就带他们到杭州玩玩。老板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满是欣慰,满足的笑容。——我想,这就是普通人的最简单的幸福,不是用金钱所能够衡量的。
回到了金华,吃拌面的机会就少了。每次去杭州,早餐必选的就是拌面了,而且找的就是那家的拌面。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也曾到金华的大街小巷寻觅过拌面的踪迹。拌面有是有,但都是冷油拌的,完全没有了那个味道。找不到,就自己学着做。于是乎,面条准备好,如法炮制,再加了很多的调料,一尝。和想象中的味道相去甚远。愈发怀念起杭州的葱油拌面起来。
终于明白了东坡先生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而我竟也有了“日食葱油面一碗,不妨长做杭州客”的感慨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