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的性格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安安静静的。她出生在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镇。她的家门前有一个小院,转过小院有一个公园。
安安小时候就在小院、公园里玩耍。哦,不应该忘了离公园不远还有一条长长的大街。那条街十分繁华,每天都有多彩的霓虹灯在闪烁着醉人的光,到了晚上便有成群的游人涌来购买纪念品,中心广场上还有人跳舞、踢毽子、写书法,还有漂亮的喷泉。安安也常常到那里去。
渐渐地,安安长大了,上了小学。小学的六年波澜不惊地过去了,她的知识也波澜不惊地增长着。但是,到了六年级,她的思想的芽苞却极快地,仿佛一夜之间就绽开了,露出了美丽的花朵。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爱看各种小说、诗歌和散文,同时那些美丽的词汇也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我爱着那些美丽的词句,爱着那些或清丽或诙谐的文章,爱着那些动人的经典的故事。”她深信不疑。就在这个时期,她树立了她的理想:要当一位名作家。
不久,她升入了初中。初中可比小学累多了,每天最不缺的便是试题和作业,最缺的就是时间,听到的最多的词就是“中考”“考试”。当她把她想要当名作家的梦想告诉老师时,老师摇摇头:“安安同学,你还是现实点吧,虽然你的成绩很优秀,但应该先想想如何保持你的成绩。如果你到中考还能到这个成绩,那重点学校任你挑!”
于是,安安班级的很多同学的人生理想坐标点就被压缩到A高中B大学C工作了。可我们的安安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而且还更加远大了: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她没跟老师说,而是把这个梦想暗暗压在心里。就在这时,安安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她发现一个好的文章或小说并不在于词句修饰得有多么好,而在于它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与给予人们的思想冲击有多大,对于人们进行的理性思考是否有帮助。
我们的安安很爱知识,学习十分刻苦。她在老师眼里理所当然地是一个乖乖女,一个好学生。但是老师不知道安安最恨的就是中考。这似乎与她热爱知识的性格有点矛盾。不,一点也不矛盾。安安爱知识,但是她恨的是禁锢了学生们思想的试题与呆板“规则”的文风。为了在作文方面拿到高分,老师叫同学们背作文素材并教他们如何换换开头和结尾就能“迁移”出来一篇好的记叙文。等到要考议论文的时候,同学们又开始“突击”起议论文了。安安的作文却是她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灵气的词句总使她的作文分高高在上。但她有时也在网上写一些敏感的话题,抨击着现在的应试教育:“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很少有爱知识的,那些整天孜孜不倦泡在题海里的学生们,又有多少不是在大考过后愤然将卷子和教科书撕得七零八落的人呢?我们总在纳闷:为什么我们的智商并不比别人差,但总也拿不到诺贝尔奖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解题机器而并非诺贝尔奖人才而设的。”
中考需要考体育,于是安安班级的班主任便制定了近乎“魔鬼”的训练计划。每每训练完毕,总是累得安安和同学们满头大汗,十分钟还缓不过来。安安对这种训练十分不满,特别是这种为了考试而设的训练计划,更是荒唐得可笑。于是她在QQ空间的日志上写道:“我不反对锻炼,锻炼对人有好处。可是凡事都是过犹不及的,过度的锻炼反而会伤身体。中考体育本是为我们服务,想让我们体质好一点,可是我们最终还是被考试所奴役。我想如果中考不考体育的话,体育课可能都全被取消改为自习课了。”
安安写的没错,安安班级的音乐课与美术课都是可有可无的课。在班主任老师的一声“抱歉”中就会化为乌有。即使上了,同学们也根本不听,都在底下窃窃私语或听音乐、玩游戏机。但是安安却绝不放过对自己的音乐与美学的教育。她认为,一个人要是连美都不愿意欣赏,那这个人的生活就是灰色的,是没有欢乐与生机的。
安安特别向往那个已沉在大西洋底下的名叫亚特兰蒂斯的国度。因为这个国度曾经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写的理想的政治制度差不多。安安也想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人人欢乐,有许多具有深刻思想的人们的美丽国家,可惜她做不到。
就在这时,安安被一件事搞得好不恼火:有一天,音乐老师来选合唱队队员,让每一个人都唱一句歌,把唱得好的跳出来。班主任提前告诉安安和同学们:“因为马上要体育考试、月考和期中考试了,你们就……唱的跑调点,别参加那个合唱队了。”安安十分不满。就在音乐老师叫到她时,她认真地唱了两句,结果被选上了。班里面还有四个人选上了合唱队队员。就因为这件事,班主任劈头盖脸地训了这些合唱队员们一顿。整个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是低着头的,伴有轻轻的啜泣声。但安安没有。她一直平视着班主任。眼睛里藏着的不满与不解从这静如秋水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安安有着沉静的性格,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叛逆的个性。安安是复杂的。每个人,也一样。
安安发誓要用成绩让老师无话可说。于是她拼命的学,死命地学——尽管她不想这样。她希望考试为人所用而非奴役别人,但她正在被考试所奴役着,而且还孜孜不倦。归根到底,无论她怎样努力,也终是为考试所累。但她不服输,精神的压力、身体的疲惫向她袭来。她实在太痛苦了,并且还在为这种心“手”不一的矛盾中挣扎。她不堪重负。
而且,当安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时,他们训斥安安不懂道理,说老师是为她好。于是拉着她给老师道了歉。安安真的是忍无可忍:为什么为了考试就应该禁止参加一切课外活动?加分,为了中考加那么零点几的分都要焦头烂额地去抢?为什么?
不过,安安毕竟是坚强的。她忍了下来。但是,每当有关于怀旧的一切事物出现在她面前,她都会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至于为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可是不幸的是,安安这次考试考砸了。她从年级第一滑到了年级第二。第一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班的学生夺去了。老师很生气,于是罚她写一份一千字检讨。安安于是写了一份颇有讽刺意味的检讨交了上去。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中考比作独木桥的话,那么我们所需的就是用高分把其他的人挤下独木桥的技能。而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就是提升这种技能的绝好机会……”幸亏老师没有看到,要不安安又要遭受处罚了。
安安十分苦闷,她真的很想自杀,一了百了。安安真是一个矛盾的人。她坚强得几乎能扛得住任何事,可另一方面她的心理又十分脆弱,因为一些小事就想不开。可是一想到自己那诺贝尔奖的梦想,她便犹豫了。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得先面对这令人烦扰不堪的题海与林林总总的考试——太痛苦了!她不想再这样挣扎下去。自杀?——看起来是个好办法,但这一定会令她的父母痛心得死去活来,或许还会跟着自己一道去——安安最不见得这种不负责任、自己一了百了的事了。
于是,安安又来到了那条曾经繁华的大街。但是那条大街早已失去了当日的繁华,曾经的那些及其富丽堂皇的店铺和歌舞厅都已是人去楼空,只有那铺满了灰尘的路灯还在发出昏黄的温柔的光。中心广场上游人寥寥,只有几个过客匆匆而行。而那漂亮的喷泉也早已枯涸。安安望着眼前清冷的大街,耳边却响起了幼时大街上嘈杂的叫卖声。原来繁华的一切都是南柯一梦,在她的记忆中烟消云散。
……
后来,我们的安安失踪了,父母老师发了疯似的找,也没有找到。安安就像从未到过人间似的,一点痕迹也不留地走了。
在大西洋洋面上,一座游轮缓缓地行驶在海面,上面站着一位形容憔悴的中国女孩。没有人知道她是谁,也没有人知道她到哪里去。游客们都在说说笑笑,没有人注意到她。忽然,女孩跃过栏杆,跃进了深不可测的大海里。
船上的人们慌了。有的人奋力扔出救生圈,救生员也跳下海去救她,可是女孩却摇了摇手,慢慢沉了下去。
这女孩便是安安。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上的这艘游轮,也没有人知道她面对大海时的心情,更没有人知道她曾经是那么热爱生活,有着如花一样的美丽梦想。她跳进大西洋,去寻找那曾经的理想国度亚特兰蒂斯了。
救生员最终把安安打捞了上来,可是她已没有了呼吸。人们都惊异于她的表情:她的脸上没有丝毫的痛楚。有的,只是满足和欣慰的灿烂笑容。
是的,安安没有痛苦。因为,她的灵魂已经永远留在了大西洋里,留在了她所认为的天府之国——美丽的亚特兰蒂斯里。
2010年4月20日
安安小时候就在小院、公园里玩耍。哦,不应该忘了离公园不远还有一条长长的大街。那条街十分繁华,每天都有多彩的霓虹灯在闪烁着醉人的光,到了晚上便有成群的游人涌来购买纪念品,中心广场上还有人跳舞、踢毽子、写书法,还有漂亮的喷泉。安安也常常到那里去。
渐渐地,安安长大了,上了小学。小学的六年波澜不惊地过去了,她的知识也波澜不惊地增长着。但是,到了六年级,她的思想的芽苞却极快地,仿佛一夜之间就绽开了,露出了美丽的花朵。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爱看各种小说、诗歌和散文,同时那些美丽的词汇也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我爱着那些美丽的词句,爱着那些或清丽或诙谐的文章,爱着那些动人的经典的故事。”她深信不疑。就在这个时期,她树立了她的理想:要当一位名作家。
不久,她升入了初中。初中可比小学累多了,每天最不缺的便是试题和作业,最缺的就是时间,听到的最多的词就是“中考”“考试”。当她把她想要当名作家的梦想告诉老师时,老师摇摇头:“安安同学,你还是现实点吧,虽然你的成绩很优秀,但应该先想想如何保持你的成绩。如果你到中考还能到这个成绩,那重点学校任你挑!”
于是,安安班级的很多同学的人生理想坐标点就被压缩到A高中B大学C工作了。可我们的安安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而且还更加远大了: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她没跟老师说,而是把这个梦想暗暗压在心里。就在这时,安安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她发现一个好的文章或小说并不在于词句修饰得有多么好,而在于它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与给予人们的思想冲击有多大,对于人们进行的理性思考是否有帮助。
我们的安安很爱知识,学习十分刻苦。她在老师眼里理所当然地是一个乖乖女,一个好学生。但是老师不知道安安最恨的就是中考。这似乎与她热爱知识的性格有点矛盾。不,一点也不矛盾。安安爱知识,但是她恨的是禁锢了学生们思想的试题与呆板“规则”的文风。为了在作文方面拿到高分,老师叫同学们背作文素材并教他们如何换换开头和结尾就能“迁移”出来一篇好的记叙文。等到要考议论文的时候,同学们又开始“突击”起议论文了。安安的作文却是她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灵气的词句总使她的作文分高高在上。但她有时也在网上写一些敏感的话题,抨击着现在的应试教育:“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很少有爱知识的,那些整天孜孜不倦泡在题海里的学生们,又有多少不是在大考过后愤然将卷子和教科书撕得七零八落的人呢?我们总在纳闷:为什么我们的智商并不比别人差,但总也拿不到诺贝尔奖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解题机器而并非诺贝尔奖人才而设的。”
中考需要考体育,于是安安班级的班主任便制定了近乎“魔鬼”的训练计划。每每训练完毕,总是累得安安和同学们满头大汗,十分钟还缓不过来。安安对这种训练十分不满,特别是这种为了考试而设的训练计划,更是荒唐得可笑。于是她在QQ空间的日志上写道:“我不反对锻炼,锻炼对人有好处。可是凡事都是过犹不及的,过度的锻炼反而会伤身体。中考体育本是为我们服务,想让我们体质好一点,可是我们最终还是被考试所奴役。我想如果中考不考体育的话,体育课可能都全被取消改为自习课了。”
安安写的没错,安安班级的音乐课与美术课都是可有可无的课。在班主任老师的一声“抱歉”中就会化为乌有。即使上了,同学们也根本不听,都在底下窃窃私语或听音乐、玩游戏机。但是安安却绝不放过对自己的音乐与美学的教育。她认为,一个人要是连美都不愿意欣赏,那这个人的生活就是灰色的,是没有欢乐与生机的。
安安特别向往那个已沉在大西洋底下的名叫亚特兰蒂斯的国度。因为这个国度曾经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写的理想的政治制度差不多。安安也想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人人欢乐,有许多具有深刻思想的人们的美丽国家,可惜她做不到。
就在这时,安安被一件事搞得好不恼火:有一天,音乐老师来选合唱队队员,让每一个人都唱一句歌,把唱得好的跳出来。班主任提前告诉安安和同学们:“因为马上要体育考试、月考和期中考试了,你们就……唱的跑调点,别参加那个合唱队了。”安安十分不满。就在音乐老师叫到她时,她认真地唱了两句,结果被选上了。班里面还有四个人选上了合唱队队员。就因为这件事,班主任劈头盖脸地训了这些合唱队员们一顿。整个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是低着头的,伴有轻轻的啜泣声。但安安没有。她一直平视着班主任。眼睛里藏着的不满与不解从这静如秋水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安安有着沉静的性格,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叛逆的个性。安安是复杂的。每个人,也一样。
安安发誓要用成绩让老师无话可说。于是她拼命的学,死命地学——尽管她不想这样。她希望考试为人所用而非奴役别人,但她正在被考试所奴役着,而且还孜孜不倦。归根到底,无论她怎样努力,也终是为考试所累。但她不服输,精神的压力、身体的疲惫向她袭来。她实在太痛苦了,并且还在为这种心“手”不一的矛盾中挣扎。她不堪重负。
而且,当安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时,他们训斥安安不懂道理,说老师是为她好。于是拉着她给老师道了歉。安安真的是忍无可忍:为什么为了考试就应该禁止参加一切课外活动?加分,为了中考加那么零点几的分都要焦头烂额地去抢?为什么?
不过,安安毕竟是坚强的。她忍了下来。但是,每当有关于怀旧的一切事物出现在她面前,她都会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至于为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可是不幸的是,安安这次考试考砸了。她从年级第一滑到了年级第二。第一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班的学生夺去了。老师很生气,于是罚她写一份一千字检讨。安安于是写了一份颇有讽刺意味的检讨交了上去。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中考比作独木桥的话,那么我们所需的就是用高分把其他的人挤下独木桥的技能。而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就是提升这种技能的绝好机会……”幸亏老师没有看到,要不安安又要遭受处罚了。
安安十分苦闷,她真的很想自杀,一了百了。安安真是一个矛盾的人。她坚强得几乎能扛得住任何事,可另一方面她的心理又十分脆弱,因为一些小事就想不开。可是一想到自己那诺贝尔奖的梦想,她便犹豫了。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得先面对这令人烦扰不堪的题海与林林总总的考试——太痛苦了!她不想再这样挣扎下去。自杀?——看起来是个好办法,但这一定会令她的父母痛心得死去活来,或许还会跟着自己一道去——安安最不见得这种不负责任、自己一了百了的事了。
于是,安安又来到了那条曾经繁华的大街。但是那条大街早已失去了当日的繁华,曾经的那些及其富丽堂皇的店铺和歌舞厅都已是人去楼空,只有那铺满了灰尘的路灯还在发出昏黄的温柔的光。中心广场上游人寥寥,只有几个过客匆匆而行。而那漂亮的喷泉也早已枯涸。安安望着眼前清冷的大街,耳边却响起了幼时大街上嘈杂的叫卖声。原来繁华的一切都是南柯一梦,在她的记忆中烟消云散。
……
后来,我们的安安失踪了,父母老师发了疯似的找,也没有找到。安安就像从未到过人间似的,一点痕迹也不留地走了。
在大西洋洋面上,一座游轮缓缓地行驶在海面,上面站着一位形容憔悴的中国女孩。没有人知道她是谁,也没有人知道她到哪里去。游客们都在说说笑笑,没有人注意到她。忽然,女孩跃过栏杆,跃进了深不可测的大海里。
船上的人们慌了。有的人奋力扔出救生圈,救生员也跳下海去救她,可是女孩却摇了摇手,慢慢沉了下去。
这女孩便是安安。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上的这艘游轮,也没有人知道她面对大海时的心情,更没有人知道她曾经是那么热爱生活,有着如花一样的美丽梦想。她跳进大西洋,去寻找那曾经的理想国度亚特兰蒂斯了。
救生员最终把安安打捞了上来,可是她已没有了呼吸。人们都惊异于她的表情:她的脸上没有丝毫的痛楚。有的,只是满足和欣慰的灿烂笑容。
是的,安安没有痛苦。因为,她的灵魂已经永远留在了大西洋里,留在了她所认为的天府之国——美丽的亚特兰蒂斯里。
2010年4月20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