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狄更斯研究 特点 问题
“在21 世纪,狄更斯依然是最值得我们批评界关注的作家。”进入21 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界对经典作家研究的提倡促使国内狄更斯学者们致力于从多维角度阐释狄更斯及其作品的无穷价值。在2012 年,也就是狄更斯诞辰200 周年,国内狄更斯研究论文达到了150 余篇之多。“几乎每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方法都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运用过。”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英美文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偏向于当代作家作品,国内狄更斯研究高涨的势头有所回落。时值狄更斯诞辰210周年,狄更斯研究作为经典课题仍然在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令人好奇的是,在这十年之间,国内狄更斯研究的态势是什么样的呢?大浪呼啸而过,逐渐归于平静的大海,还能翻起什么样的水花呢?越过山丘,是风流云散,还是别有洞天呢?本文拟从经典性与现代性再发现、蓬勃发展的文化批評和硕果累累的学术史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对国内近十年狄更斯研究的梳理与评述,以期为下一时期的国内狄更斯研究提供参考。
一、重读狄更斯之经典性与现代性
时至今日,狄更斯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狄更斯的经典性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从成名之初的通俗小说连载写手,到誉满全球的经典文学大师,狄更斯是怎样实现这一跨越的呢?近十年来,狄更斯作品的“经典性”研究受到了国内学者们的青睐,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蒋承勇和刘白的相关研究。
蒋承勇从经典生成的角度,具体考察和论述了狄更斯作品的娱乐性与通俗性的形成过程以及娱乐性、通俗性与经典性的关系。首先,他认为狄更斯小说极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帮助他征服了众多读者,而读者的阅读倾向则进一步驱动狄更斯着力增强其小说的故事性或表演性。其次,他关注到狄更斯本人的儿童心理及其导致的童话式叙述,进而详细地分析了这种独特的叙述模式在狄更斯小说中的运用。童话式叙述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狄更斯小说的通俗性,同时也寄寓了真善美的主题,这也是狄更斯小说受众面之广并逐渐生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以上分析,蒋承勇指出狄更斯小说的娱乐性和通俗性承载着其经典性,它们不仅是狄更斯小说生成为经典的必由之路,其本身也蕴含着经典性成分。“社会批判性和娱乐性,高雅和通俗等共同构成了更全面的狄更斯小说之经典性。”
刘白从外界一开始对狄更斯的抨击入手,指出上层阶级对狄更斯的不满源自狄更斯的小说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丑恶现象。“这些批判撕开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面纱,解构了维多利亚的神话,让统治阶层大为不安。”而文学评论界也有对狄更斯艺术创作方面的诸多批判,刘白对此进行了梳理并引经据典地逐一辩驳。她指出狄更斯并未得到其同时代批评家的充分认可,狄更斯非凡的文学地位经过了数十年的沉浮才得以确立。从贬斥到褒扬,评论界对狄更斯及其作品的态度经历了两极的变化过程。由此,刘白引入一系列二元对立或统一关系详细阐释了狄更斯作品的魅力,并认为狄更斯小说的经典性也正是通过这些关系浮现出来的。
在我国,狄更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范畴的传统观点是深入人心的。然而,随着研究视野日渐开阔、研究程度逐渐加深,除了肯定狄更斯小说的社会批判价值之外,越来越多的狄更斯学者们关注到了狄更斯小说中的现代性因子,打破了以往对狄更斯小说的片面理解,提出了不少新见。
在《过去与未来:狄更斯小说中的跨时代因素》一文中,赵炎秋认为在西方小说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狄更斯在小说结构、道德观、城市文学、人物塑造四个方面都起着承前启后的模范作用。他指出狄更斯小说的结构继承并发展了流浪汉小说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整一结构,开启了现代小说的结构模式。而狄更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道德观继承了传统道德思想,呼应了现代道德体系,预示了未来的道德方向。此外,赵炎秋指出狄更斯是第一个使城市成为文学表现主题的英国作家,并认为在城市文学的发展中,狄更斯的伦敦书写所提供的经验与开辟的方向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价值。在人物塑造方面,赵炎秋则详细地论证了狄更斯笔下人物的一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因素。“既连接过去,又通向未来”正是狄更斯历经几个世纪而不衰的奥义之所在。
雷蒙德·威廉斯认为,狄更斯开新型城市小说之先河。“只有在城市经验的维度上才能理解狄更斯的天才。”蔡熙便从城市经验与街道美学的角度开掘出了狄更斯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因素。在《经验、记忆与闲逛——本雅明眼中的狄更斯及其现代性诗学》中,他论述了狄更斯的城市经验、城市记忆,以及狄更斯对本雅明城市化、现代性等思想的影响与预示作用,并认为本雅明从经验、记忆、闲逛等维度发现了狄更斯的现代性,重铸了狄更斯的形象,即狄更斯的小说用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了现代城市经验的非连续性、转瞬即逝性和记忆的空间化,洞悉了现代性的本质。他的《论狄更斯“文学伦敦”中的街道美学》则深入探讨了狄更斯小说中伦敦街道的现代性主体——闲逛者和拾垃圾者,同时引入了波德莱尔和本雅明的相关理念进行对比阐释。最后,蔡熙得出在狄更斯的街道美学中,街道、闲逛者、拾垃圾者、视觉、都市空间、现代性等构成了六位一体的体系。在相关著作方面,蔡熙的著作《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第一次对狄更斯的城市小说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发掘,对于我国当前的城市文学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这些评论不囿于对狄更斯小说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的片面探讨,从而超越了传统的文本内部研究。在共时与历时的语境之下,狄更斯及其作品被视为一个整体,其大众性、经典性与跨时代性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阐释。
二、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批评蓬勃发展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从跨学科的多维层面研究狄更斯及其创作,还有狄更斯的作品与个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大大拓宽了狄更斯文化研究的视野。
进入21 世纪以来,狄更斯作品中的阶级主题持续引起国内学者们的重视。在21 世纪头十年的阶级主题研究中,有评论家认为狄更斯通过揭露和批判社会弊端来维护中产阶级价值观,也有学者指出狄更斯塑造的“边缘人物”比那些中产阶级人物更具批判性。而近十年对这一主题的接续研究展现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殷企平认为通过“共同的朋友”这一形象,狄更斯参与建构了批判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现金联结”的文化语境,提出了一条通向共同体的路径。狄更斯着意提醒人们:任何共同体的构建都不能忽视边缘人群。陈后亮则在《“一个另类种群”:〈雾都孤儿〉中的犯罪阶级想象》一文中指出狄更斯未能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偏见,在无意识中附和了中产阶级傲慢而刻板的阶级想象,即把穷人整体预设成一个犯罪阶级。作者认为虽然狄更斯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底层人民的怜悯,却缺乏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深刻认识。这篇文章通过充分而客观的论证揭示了狄更斯本人批判视野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同属19 世纪的两位巨人,狄更斯与马克思在各自的领域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而狄更斯与马克思之间的“联系”也逐渐走进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王维平、韩璐从横向角度把马克思和狄更斯的作品同时作为历史文本进行考察,分析得出了哲学家和文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异同之处,从而证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贡献;而从纵向角度通过马克思与狄更斯的视界融合,为当代学者阐释马克思和狄更斯的作品和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方頠玮、麦永雄则在后马克思主义诗学视域中,通过德勒兹的文学机器与效果装配的概念重新审视传统英国文学的两座高峰——莎士比亚与狄更斯,对莎翁的“福斯塔夫式背景”与狄更斯小说展开有别于传统定式的文学阐释,为我们重新审视经典文学领域和再辖域化的诗学努力提供了一扇特殊的视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病因学说和自然選择学说探讨狄更斯作品的两篇论文。这些解读颇具新意,也展现出高度的学术自信。罗灿将狄更斯小说置于相关病因学说和卫生改革的语境中,她认为《荒凉山庄》表现了卫生的生活环境、人们的身体健康与他们的道德问题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以“流行病”为线索,分析流行病“本身”在《荒凉山庄》里的独特作用和意义。罗灿肯定了狄更斯在小说中从医学的角度去审视流行病的成因和症状,进而剖析城市和制度问题的积极性,也指出虽然《荒凉山庄》反映了公共卫生问题的急迫性和危害性,却并没有给出任何切实的解决之道。纳海对达尔文的生态系统与自然选择学说在狄更斯小说中的体现进行研究,指出“狄更斯能够理解进化论思想,然而,《物种起源》中上帝的缺席和由此导致的道德秩序的失衡,又令他感到忧虑。《我们共同的朋友》恰好反映了这种焦虑”。作者认为在象征层面,狄更斯通过创作看似能够独立进行“自由选择”的人物和情节,以期重构社会道德和秩序。
这一时期的狄更斯文化研究既包含了对阶级主题这种传统视角的深入探讨,也不乏在与马克思、达尔文等跨学科人物的思想碰撞中迸发出的精彩火花。在这样一个广博的研究领域中,狄更斯作品与个人、社会和自然的深层互动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三、学术史研究的纵深演进
近十年来,我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的学术性与系统性显著提升。赵炎秋的四篇以时间顺序划分的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系列论文不仅为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内狄更斯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参考。这四篇论文详细地论述和总结了从晚清时期到21 世纪初国内狄更斯的研究情况,仔细考察了不同时期狄更斯研究的特点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蔡熙的《21 世纪西方狄更斯研究综述》为国内学者了解和掌握国外狄更斯研究情况提供了依凭。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狄更斯研究》则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角度论述了国外不同派别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对狄更斯作品展开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宝库。赵炎秋与蔡熙的《利维斯的狄更斯批评回顾及反思》分析了国外著名的狄更斯研究学者利维斯夫妇对狄更斯作品由贬而褒的过程,指出他们的狄更斯批评皆以道德判断为标准的局限性,而这种悖谬的批评根源于他们的文化观、社会观和人生观。作者认为虽然利维斯的狄更斯批评有着诸多局限性,但是其批评遗产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将它置于批评家所处时代的语境中,才能发现利维斯遗产的价值与意义。蔡熙还撰文探讨了希利斯·米勒的意识批评理论以及米勒用其理论重点考察狄更斯的六部小说的批评成果。作者用辩证的态度肯定了米勒的意识批评专著《查尔斯·狄更斯:他的小说世界》的理论价值和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了米勒的某些偏激观点是不可取的。除了这两位学者之外,殷企平、杨世真也以时间顺序将新中国成立后的狄更斯研究分为三个时期,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和总结,并回顾问题、提出展望。纳海则以三篇视角新颖、史料翔实,着力还原狄更斯小说历史语境,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研究作为主线,引出了学界关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相关讨论和反思,展示了近年来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旨趣:与侧重于意识形态建构的新历史主义不同,当今学界更加侧重于有关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实证研究。
在相关著作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赵炎秋主编的三卷本《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丛书,包括赵炎秋的《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刘白的《近现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和蔡熙的《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该套丛书以翔实的史料和清晰的脉络梳理了英美及中国学界的狄更斯研究史。其次,该套丛书还针对不同时期的狄更斯接受情况进行解读,同时对狄更斯的学术史进行了反思,并针对国内狄更斯研究的问题做出了鞭辟入里的点评。这套丛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史研究的路径也为经典作家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学者们对国内百年来的狄更斯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评述,充分肯定了我国狄更斯研究的进步,也客观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学术史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我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为我国新时代狄更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和学术启迪。此外,这一时期我国的西方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成果为我国学者掌握国外狄更斯研究情况打开了大门,也为中外狄更斯研究者的学术交流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四、结语
在国内学者们的不懈探索与耕耘之下,近十年来国内狄更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也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狄更斯研究,更加成熟地运用当代文学理论对狄更斯作品进行阐释,但是国内狄更斯研究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仍然存在。近十年狄更斯研究成果中有许多富含深度与洞见的文章,但也不乏一些无意义、重复的论调,比如关于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语言特色分析的反复论述等。其次,研究范围有待拓宽。虽然近十年我国狄更斯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但是仍然鲜有学者关注诸如《巴拉比·拉奇》《马丁·朱述尔维特》等在我国知名度较低的狄更斯作品。最后,研究视角的局限性。近几年西方狄更斯研究热点包括传记批评与来源研究、改编与表现形式研究、媒介性研究、跨国性与全球研究、印刷文化研究、语言与认知研究等角度,而我国学界还未曾踏足这些研究领域。
国内近十年的狄更斯研究成果无疑是值得总结的,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多样的批评方法和批评视角,思考这些方法和视角的运用是如何与狄更斯研究、与我们的时代进行关联与互动的,进而阐发和映射出多种批评话语和时代镜像。同时,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加不能忽视对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并且要致力于提高研究水平、开拓研究维度、让经典散发出时代的光芒。用经典智慧为新时代发展添砖加瓦是当代学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