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戏剧 艺术真实 起凤街
巴尔扎克说:“当我们在看书时,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得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获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由此可知,对艺术家来说,在创作时真实性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关乎作品的价值与命运。对欣赏者来说,任何艺术作品问世时都要接受观众的拷问与推敲,有无真实性对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重新探讨艺术真实这一由来已久的老话题,对今后的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戏剧是最接近真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这并不是说戏剧艺术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一味地追求模仿生活,而是通过直接再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的方式,来间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戏剧具备艺术的两种基本功能——再现生活与表现情感。《起凤街》是一部新编现代晋剧,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创作背景,将平民百姓作为主人公,聚焦社会热门话题,借“小人物”唱出时代“大旋律”,利用草根视角提升戏剧感染力,使得观众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下的太原风貌,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太原人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始终坚守的人情温暖。该剧通过写实的方式展示现实生活,利用舞台上的各种戏剧符号形成与日常现实别无二致的形态,促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调动日常经验理解作品意义,引起观众与戏剧间的广泛移情和共鸣,是一部成功且优秀作品的典范。本文以晋剧《起凤街》作为主要线索,探讨戏剧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一、文学语言是戏剧作品真实的基础
戏剧作为一种包含多种艺术类型表现的综合性艺术,必须经过二度创作,才能生成舞台形象,为广大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所谓一度创作的核心便是文学剧本,二度创作的体现是对剧本的演绎。“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它是创作的第一道工序,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导演和演员进行再创作的依据。”一部优秀的文学剧本,是导演和演员进行再度创作的依据,也是戏剧艺术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戏剧文学剧本应当是戏剧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产物。”在创作时,戏剧文学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舞台、场景、观众在剧场中的欣赏条件等,设法将剧中的人物、情节、场景集中起来,通过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与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紧扣观众心弦。晋剧《起凤街》将故事地点集中于太原起凤街一家名叫“炝锅面”的面馆中,剧中运用大量的方言土语与生活用语为戏剧表现增添魅力,拉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听起来感到十分亲切,同时使作品具有一定的笑点和喜感。一食客满口平遥方言,一张嘴便引发观众会意的笑声,还有太原土语,如“叨歇”“起开”“哎呀呀”“瞎撇哇”“甚东西”等词的穿插运用,以及剧中女主人亓金凤称呼男主人王家善为“老二”,称呼养子王俊凯为“赖子”,如此真实的文学语言表现正是大众现实生活的再现。全剧通过出入面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矛盾关系,糅合一系列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太原市的发展变迁以及人民在时代洪流中前进时所经历的哀痛与美好。同时,作为晋剧新编,剧中不乏戏曲的表现形式,朗朗上口的文学性戏词也是本剧的一大特点:
起凤街上开面馆,
炝锅面卖了一年又一年。
酱盐醋淋面油精挑细选,
豆芽菜海带丝保管新鲜。
当年麦石磨碾细箩三遍,
热汤浇卤是家传。
炝锅面本是咱家常便饭,
又怎能昧了良心挣黑钱。
一碗面就好比秤盘与秤杆,
秤掂着人心贵贱苦乐酸甜
……
押韵通俗的唱词既明示了“炝锅面”的来历、制作原料与工艺,也显现出地方的饮食习惯和特色,将做面与做人的道德品质相连,塑造了一众朴素的人物形象。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剧作家通过对生活细微的观察、敏锐的感受,将自身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心境、愿望等因素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创作出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剧本更具有真实性。
二、剧本演绎是戏剧作品真实的真谛
作为戏剧的二度创作,“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同时,表演性也是戏剧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戏剧之所以可以将众多艺术元素融合为一体,正是由于表演将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了。而表演艺术的核心即是真实,演员认真分析并理解所要演绎的角色,努力消除自身与角色之间的矛盾,达到自身与角色零距离的统一,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演员在表演时关键要掌握好“体验角色”与“表现角色”之间的矛盾,将体验与表现有机统一起来,如此才能使戏剧表演具有真实感。所谓“体验角色”便是要求演员深入生活,设身处地体会角色的规定情境,将自身与角色合二为一,跟随角色的内心去爱、去恨、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所谓“表现角色”即是演员将自身体验角色的结果通过形体、语言、情绪、心理活动所呈现出来。晋剧《起凤街》中的女主人亓金凤的扮演者是我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谢涛,在排演《起凤街》这部戏剧时,用她的话说便是:“自己得益于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大潮,从懵懂进入不惑,从青涩走向成熟,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舞台,就没有谢涛的今天。所以,用戏剧的形式,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更是自己的真实心愿。”对于一个随着改革开放脚步前行的表演艺术家,谢涛亲眼见证了这四十年来太原的发展与变化,并身在其中感受着改革开放为百姓带来的新生活,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于角色,真正迈入了角色人物的内心世界。剧中亓金凤在得知养子赖子的亲生父母回国想要认回儿子时,既难过、不舍却又要忍痛将他还给亲生父母,颤抖着从箱子中拿出包裹着赖子的衣物,泪流满面地诉说着赖子从小到大的一点一滴,将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将他推于亲生父母身边时背过身去的不舍,令剧场中的观众无不为此动容。谢涛的表演超越角色表层进入了“化”的境界,将自身“化”于角色之中,用她丰富的肢体语言与内心动作准确、鲜明、生动地演绎出角色的内心情感与思想,塑造出一個平凡、善良且具有包容性的典型太原人形象。还有男主人王家善、养子王俊凯、环卫女工魏改莲、来太原求医却丢了钱包的老人、刚刚毕业工作的青年等人物形象均有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但相同的是这些角色都具有真实的自然性与鲜活的生命力。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做到的不是“我像”,而是“我就是”,使得表演不露痕迹,这便是表演艺术为戏剧作品带来的艺术真实性。
三、情感共鸣是作品艺术真实的灵魂
人具有审美体验能力,“而审美体验则反映了人与对象之间一种特殊的审美关系。审美体验的过程就是借助于形象的传递进而形成的情感发展的过程”。戏剧具有使观众信以为真的魅力,剧作家将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体悟融于文学剧本的创作之中,演员将自身与角色相融合,真情实感地演绎剧本,共同营造出极具真实感的场域,观众在观看戏剧作品时会不自觉地与剧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因为剧场所演绎的人生唤起了观众自身曾经类似的经历与记忆,在审美联想的深化下,激发起受众强烈的情感,无意识地把自己想象为戏剧中的人物,与戏剧中的人物同命运、共悲喜,由此形成“共鸣”现象,获得超脱于生理快感的、更高级的、精神性的审美体验。晋剧《起凤街》中男主人王家善收养了弃儿赖子,放弃生育自己的孩子,平日里对赖子不好学习、不求上进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偶尔也会说赖子和面和不成,擀面嫌腰疼,天天惦记着要卖掉家传的匾额,是个败家子,可是在赖子去追盗窃匾额的小偷时,看到赖子受伤担心得不得了,在得知赖子的亲生父母想要认回赖子时,直挺的背佝偻了下来,坐在椅子上轻声啜泣,像个被抽干灵魂的垂暮老人。在将赖子还给其亲生父母时,王家善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说话,只是红了眼眶。而这个时候,赖子却朝他扑通一声跪下,大声喊道:“爹,我要和你和一辈子的面……”演到这里,剧场里的许多观眾都感动了,作为子女,会联想起自己的父亲,与父亲共度的欢乐时光,与父亲的争吵,对父亲的那份不善于表达却深沉的爱的感恩;作为父亲,会联想起自己的孩子,陪他学走路,陪他学说话,看着他一天天地长大,即使不那么优秀却还是最爱他,担心他。观众在此基础上进入戏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完全沉浸于剧场特有的情感氛围之中,将自身的情感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与戏剧中的人物达到情感上共鸣的状态,获得极其强烈的美感。戏剧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这一独特的审美体验过程中产生并显现出来,而审美主体在欣赏戏剧作品时真实的情感表达则提升了戏剧作品的真实感。
四、意蕴体悟是作品真实的归宿
“艺术既非现实的摹本,又非单纯的情感宣泄,真实的艺术是人类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震颤,体现着人生的意义和人的自由精神,它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宇宙。真实的艺术作品总是与人的灵魂、人的内在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获得情感共鸣的审美体验中,其中也包含着理性因素,它不会作为独立的阶段出现,而是直接渗透于审美体验之中。理性因素决定了艺术作品并非单薄的物质表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蕴之美,使得优秀的作品具有一种“恒定因素”。美学家帕克认为艺术作品都有一种“深层意义”,它是“藏在具体的观念和形象的后面的,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这种深邃意义常带有浓烈的生命底蕴意味,成为作品更为深层、更具有普遍性的成分,这是由感悟、体验人生而升华出来的人生意味。观众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立场与世界观,这种立场与世界观等理性因素在审美体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挥作用,促使审美体验达到最高境界。晋剧《起凤街》中“炝锅面”面馆中的家传匾额是历史名人傅山先生的手书,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女主人亓金凤与男主人王家善下岗后,不等不靠,在自家的老房舍挂起这块老匾额,以祖传的手艺开办太原特有的“炝锅面”面馆,而赖子三番五次想要将这块老匾额卖掉,透过略带喜感的表演与对白,深意实则是对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当今时代,文化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使民族持续繁荣兴盛的重要源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深厚文化,但一些人对本国文化知之甚少。如何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世界舞台树立自身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此基础之上,文化传承的命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就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所谓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是审美体验中理性因素达到最高点的表现,是审美体验中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主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要使理性因素在审美体验中潜在地发挥作用,使观众意会到戏剧作品背后所富含的意蕴,那么该戏剧作品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戏剧性、文学性等多种美学特征,否则便无法引起观众强烈的、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作品具有真实性的原因在于剧作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人类总体历史进程融合无间,以至于最终达到对整体人生和人类历史的深邃而神秘的理性直观高度,再通过演员对剧本的真情演绎,形成极具真实感的剧场氛围,使接受主体在欣赏戏剧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相结合的真实的审美体验,最终实现戏剧作品的价值转换。总之,艺术真实是戏剧作品反映主客体的审美关系的真实。只有清楚地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揭示戏剧作品本体的真实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