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深厚的桑梓情怀与严谨的学术考证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23619
关键词:《沁水史话辩证》 历史文化研究 集萃

  田同旭新作《沁水史话集萃》即将出版。田同旭是山西大学退休教授,年過古稀依然笔耕不辍。田同旭曾于2005年出版《沁水史话纵横》,2016年出版《沁水史话辩证》。三种史话著述,重在评述古代沁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名人胜事,以及山水名胜、古代村镇、寺庙古迹、兵祸灾荒、宗姓家族、科举教育、官员政绩、民间传说等,系统地论证了古代沁水人的山川崇拜、性格特征、生活习俗等,展示的是一部古代沁水的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民俗史等,对于我们认识沁水的过去,理解沁水的现在,展望沁水的将来,都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三种史话的资料来源,主要见于历代正史、方志、野史、笔记、文人著述,以及家谱、碑刻等历史文献中关于古代沁水历史的各种记载,同时关注沁水地区民间传说中的历史真实。充分占有大量历史资料,这是研究三种史话的基础,而要找到这些历史资料,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关于《沁水史话纵横》

  2005年10月,在资料充分的基础上,田同旭出版了约30万字的《沁水史话纵横》。此前在同年4月,他先出版了130万字的《沁水历代文存》,搜集了各种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关于沁水题材的诗文410篇(首)。《沁水史话纵横》共设33个题目,覆盖面积较广,几乎涉及古代沁水上古三皇五帝之舜(前2184—前2084)耕历山,到清代光绪三年(1877)三年大旱之4000多年的历史。所谈论的《穆天子巡行天下过乌岭》《端木赐宗姓聚居端氏聚》《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等题目,都是沁水历史上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尤其是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明确指出端氏位于沁水东部沁河岸边西城端氏聚,解决了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而端氏到底位于沁水何地的历史悬案。

  《沁水史话纵横》在论述每个题目时,都能够以诸多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论史有据,记事有理。由于是以“史话”形式撰写的,采用通俗浅显的叙事笔法讲述历史真实,既有科学严谨的历史考证,更多的是传达了乡愁的历史小品,使之成为一部具有价值的历史研究专著,又是一部适合阅读并且有利于普及的长篇史话。

  《沁水历代文存》与《沁水史话纵横》二书,从收集文献资料到进入编撰而正式出版,前后耗时20多年。这是田同旭关于家乡沁水历史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其中的艰辛难以言传。好在行其善必得善果,之后的沁水一些文史爱好者,在各种媒体出版发表的有关著作或文章,多受《沁水史话纵横》等书的影响。

  学界给予《沁水史话纵横》高度评价,沁水籍教育专家缑国禧《沁水史话纵横》序称此书:“虽然谈的是沁水地方文化,田同旭常能将沁水地方人物事件,放在中国几千年的大历史、大文化背景下纵横联系评述,给人以几千年沁水与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息息相通的感觉。”又说:“《沁水史话纵横》其实评述的是沁水的历史文化。”田同旭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角度,用一种新的时代眼光,对沁水的历史进行新的文化评述,以古制今,抒发了对故乡现实的诸多感慨。两书曾于2006年获山西社科“2005年百部工程”一等奖。

  二、关于《沁水史话辩证》

  2009年1月,田同旭出版《沁水县志三种》,汇编整理了现存康熙、嘉庆、光绪三种《沁水县志》,并对光绪志作了简要注释。三种《沁水县志》系统地记载了古代沁水的历史,成为今人了解古代沁水的最好入门。由于三种《沁水县志》有明显不足,对古代沁水历史有许多阙载或记载不详,甚至有些讹传误载,致使古代沁水许多有价值的珍贵史料缺失不传或造成误传。田同旭在三种县志之后专辟《〈沁水县志〉补编》10余万字,依次为《人物传记》《艺文钩沉》《金石选录》《史料辑佚》《旧史辨证》五目,发现并保存了许多难得的古代沁水史料,以补三种《沁水县志》对古代沁水历史的阙载之憾。校注本《沁水县志三种》实际成为一部系统记载古代沁水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大型地方文献总集。

  完成《沁水县志三种》的编撰之后,田同旭对古代沁水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与理解。面对如此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他明显感觉到了《沁水史话纵横》资料的不足。恰好在2014年,山西大学行龙副校长主持成立“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以研究沁河文化为基本课题,并组织编撰《流风余韵沁两岸》丛书,田同旭应邀参与了这部丛书的编撰。鉴于《沁水史话纵横》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充分占有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田同旭重理思路,重作文章,编著了《沁水史话辩证》一书。全书共八章八题,35万字,重在补充资料或纠正《沁水史话纵横》的错误,重新进行论证,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

  如《谷类发明与舜耕历山》章,依据下川三次考古成果,参阅有关农业史专家论文,明确提出中国谷类最早发明于沁水历山的观点,这是沁水对全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一张最有影响、最值张扬的历史文化名片。《前后原国与二个沁水》章,田同旭系统检索了《四库全书》中关于原国的全部词条,逐条辨析,依据在沁水新发现的碑刻资料,提出《前后原国与二个沁水》的观点。原国为周文王十六子姬丰封国,史称原伯,封国位于原(今河南济源,旧称沁水),是为前原国。晋文公灭亡原国,迁原国于古冀国旧地山西河津,再迁原国于山西沁水王寨,是为后原国。田同旭依据民间传说,提出后原国迁居沁水不长时间,遂又被迁往沁水东峪团里。田同旭还真在东峪宇峻山清风寺中,看到一通道光年碑刻所记,“因沁邑之古封而实作镇东余(峪)者”,其意为“沁邑东余(峪)这个地方,在古代曾经是个诸侯封国,才被作为一方重镇”,从而坐实了春秋原国最终立国东峪团里的历史真实。

  总之,《沁水史话辩证》所论述的选题都是沁水人所关注的焦点,有些还是人们不断争论的问题。田同旭遵循“没有证据不说话”之学术原则,遵循“不唯我所用的断章取义而曲解歪曲历史文献资料”之学术道德及人格原则,遵循“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学术方法,对选题进行了合理深入的系统论述,从而得出科学公正的结论。

  三、关于《沁水史话集萃》

  2019年末,田同旭在2005年出版的《沁水历代文存》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沁水历代名家文存》,这是沁水有史以来最为浩大的一项文化工程。全书共收入古代沁水8 位名家12种传世文集,分六册出版,总计260万字,其中不乏罕见的珍本孤本。它是田同旭关于沁水历史文化研究最满意之作,也是田同旭关于沁水历史文化研究的最高成就。借助《沁水历代名家文存》中的资料,依据新近又发现的记载曲堤村历史演变的《东曲邨嬗之轶事逸闻杂记》一书,田同旭完成了45 万字的《沁水史话集萃》,使其与《沁水史话辩证》《沁水史话纵横》合称《沁水史话三种》,构成一套完整的沁水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沁水史话集萃》共十章,是一部综合评述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专著。因篇幅有限,本文仅选择其中重点篇章,对其特色与价值进行述评。

  (一)《三家分晋与三个端氏》

  这是全书的重点篇章,长达十余万字,信息量很大,全书中其他几个相关篇章都以此文为起因。田同旭想要探讨的问题是:《史记》等史书明确记载“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但“端氏”这个地名又指沁水哪一方水土?《沁水史话纵横》曾提出“端氏”即“端氏聚”,其旧地位于今日沁水城东沁河西岸的“西城村”,又名“西城村”,统称“西城端氏聚”。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所谓“西城”或“西行”者,即西面的都城或西面行宫之意。按中国传统文化,東为大为先,有东才有西,那么,“东城”或“东行”之“端氏聚”又在什么地方?经过长期考察,田同旭终于在“西城端氏聚”之东约50里沁河岸边的曲堤村,找到了这个所谓的“东城”或“东行”之“端氏聚”,《东曲邨杂记》对此有明确记载,称之为“东曲端氏聚”。曲堤村的历史悠久而且辉煌,初名少水皋,夏朝曾是中兴之主少康制作酒曲之地。少康又名杜康,曲堤曾是杜康造酒之地,这是曲堤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时,晋孝公最初是被迁至东曲“端氏聚”的。晋静公继位后,又被再迁西城“端氏聚”。汉朝以来,西城“端氏聚”旧地被立为端氏县城与端氏侯国,至隋朝开皇年,西城端氏县又被迁回东曲“端氏聚”旧地。直到南宋绍兴年间,位于曲堤的端氏县城毁于宋金战火,端氏县城才“北移五里”,从曲堤迁至今日的端氏之地。所以,古代沁水共有三个端氏。这是《沁水史话集萃》对古代沁水历史最重要的发现,而且极富挑战性。

  (二)《长平之战与沁水地名》

  战国末年秦赵长平之战前夕,因沁水位于秦国攻打长平的前线,秦国曾在北自安泽,流经沁水,南至阳城屯城的沁河两岸,修筑了一系列城堡兵寨,设立了一系列养马粮草基地,建立了一道沁河防线,沁水由此集中出现了一大批地名,如马邑城、王壁城、武安城等,如赵寨、贾寨、磨掌、秦庄、秦川河、空仓岭等,都能够找到与长平之战相关的历史渊源,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都是名副其实的古村落。《长平之战与沁水地名》首次系统地梳理了这些早期地名,对我们研究古代沁水一段历史真实与文化积淀,无疑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秦始皇巡视王壁古城》

  这是古代沁水历史的一个重大发现。沁水王壁地区民间传说,秦始皇曾巡视过王壁古城与龙渠村,似乎有点无稽之谈。然而,若细细考察一下秦始皇巡视天下的行踪,秦始皇巡视王壁古城与龙渠村,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六次巡行天下,第三次巡行天下时,东至琅琊(即琅琊郡,今山东青岛),返回时,至过恒山(恒山郡,战国赵国故地,今河北石家庄境),进入山西,巡视上党,然后“道上党(郡治山西长子)入”,即选择上党地区一条大道返回咸阳之意。按“道上党入”四字所指示的秦始皇归途,应该是秦始皇自上党郡治长子西南行,越过与沁水交界的宇峻山与雕黄岭,进入沁水东北部的东峪盆地。东峪盆地的团里村,曾是春秋原国最后的国都。再沿东峪河谷与苏庄河谷西南行,渡过沁河,即到达秦国军事重镇沁水王壁古城。巡视罢王壁古城,秦始皇翻过大尖山,经过“原伯故地”故地,循王寨河谷西行,过乌岭关,进入河东,渡过黄河,返回陕西咸阳。如此看来,民间传说秦始皇巡视过沁水王壁故城,《史记》与山西三级方志都有明确记载,证据确凿,并非无稽之谈,而是古代沁水历史上的千古美谈。

  (四)《霍元甲祖籍沁水曲堤》

  一说霍元甲祖籍在山西沁水曲堤,人们都会非常惊奇地说:“没想到霍元甲祖籍在我们沁水。”这又是古代沁水历史上的一大发现,其社会反响不亚于《秦始皇巡视王壁古城》。武术界多以为霍元甲家乡天津静海,故乡河北东光,祖籍山西高平北诗霍氏家族。其实,高平北诗霍氏家族,是从沁水曲堤迁至高平的。沁水曲堤霍氏家族是汉代霍光后裔,汉宣帝时“骖乘之变”,霍光三位曾孙逃至潞州府长子邑大柳庄。延至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长子邑大柳庄霍氏家族一支,迁来泽州府沁水邑东曲堤村。40年后的元代延祐元年(1314),曲堤霍氏家族一支迁往高平北诗。明代永乐二年(1404),高平霍氏家族一支迁往河北东光。明代万历年间,东光霍氏家族一支,再迁往河间府静海,耕读传家,崇武尚医,开基镖局,设立武馆。至晚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静海霍氏家族出了一位霍元甲。所以,霍元甲祖籍实在沁水曲堤。

  (五)《古代沁水与帝王踪迹》

  该文首次系统检索整理了古代沁水诸如三皇之娲皇,五帝之舜帝,夏朝之少康,西周之穆王,原国之原伯,晋国之文公、孝公、静公,燕国之太子丹,秦国之始皇,东汉之光武,北宋之仁宗,清朝之道光等十三位圣君帝王宗子皇妃,都曾踏入沁水这块土地,或与沁水有某种交集。其中五帝之舜帝,晋国之文公、孝公、静公,秦国之始皇,最为令人关注,演绎出沁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辉煌,使得沁水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六)《沁水学宫与书院教育》

  古代沁水的教育主要是学宫教育,因为设在文庙之内,又称庙学教育。沁水学宫位于文庙之内,始建于北宋仁宗朝,历代不断重修,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古代沁水的书院教育,起始于元代顺宗朝沁水主簿李镕在县城南山创建的石楼精舍,毁于明末战火。清代乾隆朝沁水县令吴伸,才在碧峰山麓东岳庙西侧重建碧峰书院。1911年,碧峰书院改称天齐庙高小,其为沁水城关完小的前身。《沁水学宫与书院教育》完整地记录了沁水古代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历史演变,为沁水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第借鉴。

  四、结语

  三部沁水史话系列丛书,记载的都是古代沁水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沁水史话纵横》重在对古代沁水历史的普及,《沁水史话辩证》重在对《沁水史话纵横》之资料不足与评述不充分的补充纠正,或作科学辩证,间或有些新的发现。《沁水史话集萃》则重在新的发现,即以新发现的古代沁水重要历史事件为题,编撰完成《沁水史话集萃》一书。此书的编撰完成虽然不过半年时间,实际上倾注了田同旭自《沁水历代文存》与《沁水史话纵横》以来,关于沁水历史文化研究的全部心血,以及全部的学术思考与积累。

  田同旭是个多产学者,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他提出的一些重要学术观点,在学界多有显著影响。他的系列沁水历史文化研究著述,表现出一个沁水学子浓浓的乡梓之情,其对沁水历史文化研究的贡献,可谓是功德无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学术辉煌,对推动沁水社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推动沁水社会经济与旅游的建设与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作者:田意可,希望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原创儿童文学出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