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比较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20368
马英超

  关键词:诸葛亮 《三国志》 《三国演义》 比较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刘蜀集团的重要人物,是小说中的“三绝”“三奇”之一。a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但是善于治理国家、领军作战的奇才,而且还是巧舌如簧的外交家,甚至是通晓天命、占卜预测的神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但是在《三国志》中,他并非如此。诸葛亮也不免有奇谋为短、刑法严苛、专权越权的缺点。这是由于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审美观不同,又受到历代民间文艺、忠君爱国正统思想、作者书生身世与历代士人推崇等因素的影响,促使作者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将诸葛亮塑造成完美的人物形象。

  一、诸葛亮的形象比较与演变

  《三国志》以历史视角较为客观地还原了诸葛亮的形象,既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善于治国、长于治军等美好品质,同时也表现出他身上的一些缺点。第一,诸葛亮善于治军而非擅长领兵打仗,率军作战不能随机应变。《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述道:“然亮才,于治军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b诸葛亮并不是将帅之才。

  北伐时期,蜀国的战士不足五万,人口与粮食更不能与版图五倍于蜀国的魏国相比,蜀魏两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相差甚远的。同时,蜀国边境地势险要,如果把守边境,自然安全无事,然而诸葛亮五次集中全国之力出师北伐,以少数军力对抗魏国大军,连年作战,劳民伤财,又没有出其不意的策略,所以屡次兵败。陈寿评曰:“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第二,诸葛亮有刑法严苛与专权越权的嫌疑。《三国演义》中刘备征讨东吴兵败后大病一场,在白帝城临终前托孤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眼泪纵横,答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白帝城托孤”读来令人潸然泪下。然而,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写道:“亮刑法严峻,苛剥百姓。”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袁准评价诸葛亮之言道:“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诸葛亮确实有刑罚严苛、越权专权之嫌疑,然而由于其治理效果优异,得到君民认可。

  《三国志》为记述历史事实的史书,《三国演义》为书写故事的小说,一个追求客观性,一个追求趣味性,二者差别甚大。就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而言,《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中诸葛亮形象的基础上,留其擅长之能,避其缺陷之处,添其多面优点,由此塑造了一个更加完美的诸葛亮形象。《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相比,诸葛亮形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领兵将帅之才尤为显著。《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擅长治理军队,而不擅长领兵作战,并且奇兵奇谋更是短板之处。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十分擅长领兵作战,擅长利用地形、树林、河流、天气等自然因素来为自己的军队提供有利条件,而且兵法阵法变幻莫测,常使敌军大败而归。这一点在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智取南郡、七擒孟获等战役中表现明显。

  第二,外交才能显著。《三国志》中并未直接表现诸葛亮辩论外交之才能,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外交才能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舌战群儒,一句“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辯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说得江东众谋士哑口无言。诸葛亮单凭一张嘴,竟然空口骂死曹魏的司徒王朗。诸葛亮在劝说孙权与刘备联盟抗曹之时,还运用了激将法劝说孙权投降,当孙权反问刘备为何不投降,诸葛亮便笑谈说刘备身为汉皇室的后代,如果兵败身死,也是天意,怎么能够屈辱投降呢?由此激怒了孙权,大大促成了孙刘结盟,为赤壁之战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另外,诸葛亮还以“二乔”为撤曹军的言论激怒周瑜抗击曹操,帮助刘备“借”得荆州,十足地表现了诸葛亮的非凡口才和机智过人的特点。

  第三,料事如神,颇似神仙。《三国志》中的诸葛亮较为客观,是人;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观星占卜、料事如神,近乎神仙。诸葛亮曾对刘备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诚如诸葛亮所言,刘表果然不久就病逝,后来益州也归于刘备。此后,诸葛亮夜观天象皆如其所料。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夜观星象,说曹操未到死期,于是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曹操幸免于死;三气周瑜后,诸葛亮夜观星象,见到将星坠落便说周瑜已死,于是刘备遣人探之,果真如此。不仅如此,登坛祭祀,可向天借来东风;征战南蛮,可向天祈水;掌灯祈禳,可预测自己的死期和魏延谋反……可见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形象十分明显。

  鲁迅先生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过于夸张:“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于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d诸葛亮本就忠君爱国、长于治军,又是识治之才,这三方面的优点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诸葛亮本身的缺点如率军作战不能随机应变、治国专权越权、刑法严苛等,《三国演义》都尽量避开描写,甚至改劣为优,夸张渲染其才智,再运用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就诞生了完美而近妖的诸葛亮形象。

  二、小说重塑诸葛亮形象的手法

  陈寿的《三国志》较为客观的,但是不免有一些缺点。第一,陈寿所处时代为西晋,受时代限制,难免会以曹魏政权作为正统。第二,《三国志》对历史记录过于简单,很多历史事件一笔带过。因此,诸葛亮的形象在陈寿笔下也会有些偏颇,这就需要后人注解,使其丰富完善。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解是较全面、客观的,他摆脱了魏晋政权的束缚,且在博览史书的基础上采用更多史料的记述。因此,裴松之在陈寿的基础上,既补注了辅佐之才、德才兼备的形象特点,又补注了诸葛亮的缺点,弱化了诸葛亮的正面形象,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更加客观丰满。而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形象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主要通过典型的事件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典型事件方面,罗贯中对诸葛亮形象的改编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典型事件主人公附会于诸葛亮,二是虚构典型事件。

  第一,将主人公附会为诸葛亮的典型事件。《三国志》中本无诸葛亮“草船借箭”之事,细究则知“草船借箭”原本是孙权所为,而且也不是孙权主动“借箭”,而是被动“受箭”。根据《三国志·吴志·吴主权传》裴松之注的记述,建安十八年(213),孙权和曹操两军在濡须对战。第一次交战,曹操大败而归,于是在军营里坚守不出。一天,孙权趁着大雾,率领吴军船队来偷偷观察敌军的军营情况,曹操发现后就令将士们向江中射箭,孙权的船队一面受箭,有倾覆的危险,于是孙权令船队掉头另一面受箭,于是两面受箭均匀,孙权的船队得以安全返航。罗贯中借此事件将主人公附会于诸葛亮,又凭空添加周瑜逼迫诸葛亮立下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以及诸葛亮乘雾与鲁肃取箭的情节,十足地表现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形象。关于此类事件,还有许多,其中多为诸葛亮亲自领兵打仗之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演义》中第七十回、第七十一回和第七十二回中都写诸葛亮直接参与夺取汉中之事,并没有采用《三国志》中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的说法。因此,《三国演义》采用将典型事件主人公附会于诸葛亮的手法,渲染诸葛亮领兵将帅、足智多谋等形象特点。

  第二,虚构典型事件。《三国演义》凭空添加出来的虚构事件也有很多。小说第四十九回孙刘联军抵抗曹操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冬天自然刮西北风,周瑜为此犯愁。诸葛亮知道此情况后,竟自信地许诺可向天自借东风,周瑜遂令士兵五百人在屏山上筑造祭坛,又派遣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诸葛亮连续三天每日三次上祭坛借东风,直到第三天夜里三更时分,北风果然转为东南风,最终东风促成了火烧赤壁。然而诸葛亮借东风的事件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相关材料记述,查询其他的史料也没有此事。诚然,此事件是罗贯中以神奇笔法虚构出来的,以此来渲染诸葛亮晓天文、知天命、行仙事等类若神仙的形象特点。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事件皆为虚构,其目的皆是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巧舌如簧的形象特点。

  三、重塑诸葛亮形象的原因及意义

  《三国演义》里面关于诸葛亮虚构的部分还有不少,上述列举的只是改编典型、纯属虚构的部分。这些历史改编、故事虚构都是成系统性的,都倾向于刘蜀集团,尽可能地表现刘蜀集团人物群体的美好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同时,又贬低曹魏集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阴险狡诈的曹操。罗贯中拔高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可能渲染其政治军事谋略等美好形象,又刻画其美好品格,由此诞生了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完美诸葛亮形象。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使得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诸葛亮本人出生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而罗贯中出生在山东东原(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同乡的原因或许可以理解罗贯中抬高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做法。但最主要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受正统的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自封建王朝建立以来,封建君王及其统治阶级都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而且将此作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其目的自然是维护阶级统治,巩固中央集权。宋明时期,更有程朱理学标榜“三纲五常”,影响深远。所以到了明代,忠君爱国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历代封建君王最希望自己的臣民為己尽忠,诸葛亮自然是不二人选,由此忠臣诸葛亮受到历代封建君王的推崇,以宣传诸葛亮的故事来教化民众。另外,按血缘关系来讲,刘玄德乃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有着皇族血脉,因此罗贯中自然更倾向于刘备集团,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自然也受到罗贯中的关注。更何况诸葛亮本人原本就是一位忠臣,先是为刘备君主效力,又为刘禅后主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自然使得罗贯中更加崇拜诸葛亮。同时宣传这种正统思想契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更容易令民间大众所接受,因此作者需要重新塑造、美化诸葛亮形象。

  第二,受民间流传的话本、戏曲等艺术的影响。据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记载:高承《事物纪原》(卷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东京梦华录》(卷五)所载京瓦伎艺,有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e可见,“说三分”已经是宋金元说话、杂剧等艺术门类的一种,三国故事在民间已经广泛流行。《东坡志林》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宋代时表演三国故事的说话、戏曲等民间艺术不但广泛流行,而且民间拥刘反曹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因此,后代的作家创作历史小说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自然会吸收民间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的成书也不例外。同时,迎合民间大众的思想倾向,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

  第三,书生身世的影响与历代士人的推崇。罗贯中一生命途多舛,而在历史上同为书生的诸葛亮受到刘备重用,又辅佐刘备称霸一方,不但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将蜀国的朝政治理得秩序井然、有法有礼。同为书生的罗贯中自然也想有所作为,像诸葛亮一样千古流芳。罗贯中之所以塑造全能的诸葛亮形象,也是寄托了自己的一些愿望和理想。同时,诸葛亮本身就具有士人知识分子所推崇的道德风范,如报答知遇之恩、贵而不骄、公正无私等,所以在知识分子的眼中诸葛亮就是他们的典范。

  第四,诸葛亮本身的才能卓越。从《三国志》看,诸葛亮不但有着忠君爱国的美好品格,同时又是治理朝政的奇才、长于治军的军师,本身才能非凡卓越,是历史上鲜有的人才。所以,罗贯中以史书中的诸葛亮形象为蓝本,再以其精妙笔法加之渲染,就诞生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差异巨大,前者作者以历史笔法塑造较为客观的人物形象,而后者作者以改编历史的手法塑造小说艺术形象。研究《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异同、讨论两者对诸葛亮形象塑造的方法、探究《三国演义》重塑诸葛亮的原因与意义,有助于更清晰客观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理解罗贯中改编诸葛亮形象的原因与手法,了解诸葛亮形象演变的情况,帮助读者更加辩证地看待诸葛亮。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